分卷阅读51(2 / 2)
荀主簿:“一介女流罢了,图个新鲜。”
郑县令端起茶盏,不屑道:“我倒要看她能在魏县掀起什么浪来。”
他到底瞧不起女人,更何况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人。
要知道官场上的政治,可不是发现陈芥菜卤那么简单。
与此同时,阁楼上的陈皎则看到了奇观,只见底下街道上的百姓纷纷让开,给一顶轿子让道儿。
前头开路的仆人衣着讲究,扯开大嗓门喊让让,甚是高调。若是不知情的,还以为是什么大人物呢。
陈皎生出几分兴致,和吴应中下楼去,随口问旁边的妇人,方才那轿子里的是何人。
妇人不认识她,看衣着,还以为是家境殷实的商户,应答道:“那是薛郎君的轿子。”
陈皎:“薛郎君是何人?”
妇人夸赞道:“他可是咱们魏县的大善人,听说要给两个乡修路,下半年就会动工了。”
说罢又上下打量陈皎,问道:“小娘子是外地人罢,若是本地人,应是晓得薛郎君的。”
陈皎点头道:“我是樊阳人,过来探亲的,见街上热闹,便出来瞧瞧。”
妇人自豪道:“但凡提到薛郎君,几乎县里的人都认识。
“他心肠好,遇到灾年时会搭粥棚施粥,还会给老百姓修路。去年的时疫,他可出了不少钱银,救了许多人。”
陈皎轻轻的“哦”了一声,能为老百姓做实事,确实是个大善人。
那薛郎君的声誉委实不错,深受百姓爱戴,此次前往衙门,是为商议修路一事。
陈皎也去观了回热闹。
倒是身边的马春持有不同的看法,前些日曾听闻过大狱里头的奇闻,对魏县的印象带有偏见,小声嘀咕道:
“这破地方还真是怪事多,山匪猖狂,善人横行,衙门里做营生,什么稀奇古怪都有。”
她这总结委实到位,陈皎不由得乐了,好奇道:“你且说说,哪来的古怪?”
马春严肃道:“魏县这么大点地方,又不像樊阳那般四通八达,若不是富商,哪来钱银做善事?”
这话倒是很有道理。
马春挖苦道:“衙门里头这般黑,当地的商贾士绅多半勾结在一起发大财。”
陈皎噎了噎,一时竟无法反驳。
马春看向吴应中道:“吴主记,我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吴应中连忙摆手,“别问我,我不知道。”
马春口无遮拦道:“你们这些当官的,没有几个身家干净。”
吴应中忙替自己辩解:“话可不能这么说,老夫就是个书吏,哪来什么门道贪污受贿?”
这倒是老实话。
之前吴应中并未细想,听了马春的言论后,也不由得对薛郎君生出几分猜测。
这么高调宣扬善事,他背后肯定需要足够多的钱银支撑。
衙门里的情形他们已经略有耳闻,捞钱的门路多得很,那薛郎君若要在魏县立足,与官府的关系肯定不一般。
吴应中混迹官场几十年,自然也见多识广,商贾士绅衙门勾结比比皆是,官官相护更不消说。
马春的质疑,可见是有依据的。
这不,当天下午陈皎就差人去打听薛家在当地的背景。
不探不知道,一探吓一跳。
那薛良岳在魏县产业众多,开得有柏堂、钱庄、当铺和客栈酒肆等产业,在魏县可是实打实着的大户。
据说其人是以客栈起家的,非常有商业头脑,为人乐善好施,信仰佛教,在当地百姓心中举足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