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欧洲市场的5计划(1 / 2)
第1042章 欧洲市场的5%计划
2022年是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大爆发的年代。
半年度营收超过去年全年在这几个行业里,并非什麽特别新鲜的事儿,按照不完全统计,上半年营收超过去年全年的至少有七家。
而达到这个标准的准上市公司,也有好几家,拿原材料爆涨的锂电池行业来说,天齐锂业上半年度的营收相较于去年暴涨了508%,半年度的营收几乎是去年全年的两倍。
而锦新时代与尉来集团都已经接近于这一标准了,包括BYD也是如此,全行业的大爆发,这在A股甚至于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是比较难见的。
上一次这麽大规模的爆发,几乎所有的人都吃到肉这种,还是网际网路电商的爆发期吧?
不过这也只是新能源产业,除了尉来与BYD这两家大爆发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商,以及像赛力斯这种快速成长的新势力品牌之外,其馀传统厂商上半年的营收可都不怎麽好。
绝大部分整车厂商的营收都是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受到了燃油车的拖累,包括悦驰汽车在内的都受到了不小的拖累,不过对于尉来集团整体而言, 2022年上半年度的营收是喜人的。
新能源业务增速超过预期,107.42万辆的整车销量,已经完成了今年销量预期的一半了,全年的企业战略正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考验就在今年下半年了。」
四月份沪市全面爆发的特殊事件,影响了整个事件的走向,自四月份之后全国各地就陆续的爆发,延期的帝都车展最终还是取消了。
而蓉城,羊城等等国内重要的车展,要麽延期,要麽草草举行了事,下半年大部分重要的线下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尉来自四月份帝都车展延期之后,就决定不再以集团层面组织参加车展。
新车的发布,大部分也是以线上的形式为主,至于说当地的经销商以及子公司,若想利用尉来的品牌参加展会,集团公司并不会阻止,但需要提前报备方案,若是出现方案不符合企业文化,引发舆论争议的营销,需做好应对措施。
「沪市那边的供应跟得上吧?」
「跟得上,我们优先把车型往沪市那边一些。」
新能源政策正在不断的调整,除了补贴会逐渐减少,回归正常之外,最大的变化就是牌照的发放,从2023年1月1日起,沪市将不再发放混合动力的专用牌照。
对于像是北上广深出生以及生活的大部分人来说,牌照比一辆车贵属实是再正常不过了,尤其是以帝都与沪市最为夸张,新能源汽车的时间窗口,解决了大部分人的牌照困难。
而一旦混合动力车型绿牌的停发,又将堵住他们一条获得牌照的路子,所以今年剩下的几个月里,包括BYD的DM系列,星河系列以及L等增程式车型,成了沪市老百姓抢购的目标。
「那就行,等到明年再发布一款L系列,那这样的话咱们在L系列上的布局就差不多完成了。」
从不理解,被贬低式的认为依靠冰箱彩电大沙发来卖车,到处大企业陆陆续续的发布增程式车型,现如今就连死嗑纯电的小朋汽车都有增程式车型的计划了。
很明显的就是增程式热卖的逻辑各大车企已经搞清楚了。
从车型配置上来看,各价位档次的增程式车型电池容量通常在50度到100度之间,续电续航能力基本在150公里至300公里以内。按照国内车主日常通勤日均约50公里计算,增程式车型满足了90%车主的通勤需求,完全可以当成是纯电车型来使用。
而长途续航方面,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能力,也足以保证大部分人的高速通行,新能源政策的优惠以及路权增程式均能享受,驾驶体验上也能够兼顾纯电的平顺以及燃油的可靠。
在补能方面,虽然现在大力推行快充,国内充电桩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但是三四线城市以及老旧小区,依旧还是充电难,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在高峰期依旧是排队严重。
增程式车型对于充电的依赖性较低,即使没有充电桩,用户也可以直接加汽油,无需为充电刻意规划行程,这种不挑补能场景的特性,完美适配了基础设施不均衡,不完善的现实,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这是用户层面的,而对于车企层面,技术门槛低,增程式是包括混合动力以及纯电技术在内的三大技术当中,结构最为简单的。
当一项技术最为简单,而市场又能够接受,是不是过渡,能过渡多少年根本不重要了,开干就是了,先把钱赚到手再说。
从这里也能够看出菊花商业嗅觉上的敏锐,当所有的车企或是因为看不上,或是因为拉不下脸而沉浸在对增程技术的争议之时,他们二话不说就是拉着赛力斯开干。
大嘴更是从之前各种喷,转为各种夸,让赛力斯继尉来之后第二家吃上增程式大肉的车企。
从尉来到菊花,再到长安深蓝,零跑等等品牌的加码,以及小朋这样的新玩家准备入场,增程式车型的市场越来越大,价格覆盖了15万元至50万元区间,这已经不是所谓的过渡方案了,而是切切实实的主流了。
2022年,增程式车型占据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3.6%的市场份额,年均复合增长超过100%,预期到2024年,增程式车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将提升至10%以上,整体销量达到100万辆以上。
「老板你真的不去欧洲了?让我去的话行吗?」
一至六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260万辆,尉来以27.0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通过增程式的增长,也算是切入到了混合动力市场,撬动BYD在混合动力市场的份额。
每卖出去四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尉来的,这个市场份额可能在外界看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对于檀锦程来说,已经很满意了。
年销量的提升一个级别,也就意味着企业的投入必须再上一个台阶,从2020年至2022年这三年间,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不太友好,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其实影响都是偏正面的。
三年的时间,给了企业很大的发展空间,像是他们这样的出行企业,更是需求大幅度上升,从前大家都活在安逸的环境里,各大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建也非常大。
去哪里都方便,根本无需担心出行的问题,而通过这三年,大部分人意识到有一辆车,哪怕是两轮的,对自己以及家人非常的重要,从前所谓的环保出行,也不再被刻意宣传。
没有这三年,想要普及个人出行消费观,显然不可能这麽快,眼下国内市场一切正常,出口就成了尉来接下来的重点。
新能源出口方面,国内依旧是特斯拉,上汽与尉来这三强为主,特斯拉占据着出口半壁江山,沪市超级工厂超过50%的产能用于欧洲出口。
尉来要想在出口方面有所突破,除了在欧洲地区办厂,规避10%的关税之外,最重要的还是销量提上去,尉来海外分公司,因此有一个针对于欧洲市场的5%计划。
那就是保持尉来在欧洲市场5%的市场份额,以今年欧洲地区全年250万辆销量预期来计算的话,尉来需要在欧洲地区拿下全年12.5万辆的销量。
而随着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上升,尉来要保证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仅仅只依靠于现有的销售模式肯定是不行的。
尉来走出的第一步,就是再次扩大品牌在欧洲地区的影响力,在大街上能够看到更多的尉来车型,租车公司就是尉来最好的合作夥伴。
SIXT成了尉来最优的选择,作为欧洲最大的租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100多个网点,车队规模超过24万辆,SIXT有意至2030年将电动化车辆占比提升至70%与90%之间。
尉来是除欧洲地区品牌以外,在欧洲知名度最高的两大品牌之一,相比起另一大品牌特斯拉,尉来拥有高性价比和成熟的技术,双方的合作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值得一提的是,SIXT于1912年创立于慕尼黑,但是现今总部却是位于佛罗里达州的罗德岱尔堡,截止2022年,业务覆盖全球105个国家,占据着德国租车市场32%的份额。
「通过与SIXT的合作,尉来可以更加快速的切入到欧洲主流消费场景,绕开传统经销商网络建设的漫长周期,直接触达个人用户和企业客户,我们对于这一次的合作相当的满意。」
9月1日,出席签约仪式的李响,面对欧洲以及全世界媒体的长枪短炮,侃侃而谈。
不过内心的李响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腹诽的,这样的场景按理来说应该是老板出席的,但是老板不愿意出国,理由是国内市场更加的重要,L9是本月开始交付,他得盯着。
但是按李响的猜测,老板这很明显的是不想出国,一惯以来老板就是这种风格,能不出国就不出国,这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