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收获甚大的一个春节(1 / 2)
第914章 收获甚大的一个春节
「今天还是情人节啊。」
腊月二十九,早上醒来的檀锦程嗓子略显嘶哑,这是昨天说了太多话的后遗症。
「情人节怎麽了,你有时间陪你的大小情人一起过麽。」
递过一杯蜂蜜水,顾清清笑着说道,他们的小女儿已经两周岁多了,正值好玩的年纪,很可惜夫妻二人都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
分管橙子泛娱乐板块业务的顾清清也是需要时常出差的,不过平常只要不出差的日子,小女儿也是会被她带在身边的。
跟当年她的姑姑一样,小小年纪的檀槿沁小朋友也经常出现在父母工作的场合。
「那还是有这个时间的,我估计应该要不了几个小时吧。」
与李书富的对话就是聊一聊双方合资建设电池工厂的问题,他们俩只需要讨论合资的比例,工厂放在哪里。
至今为止,跟尉来谈合资建设电池工厂的车企不少,国内的像长安,北汽都有这方面的意思,甚至还有不少国外的汽车品牌聊起这事儿。
但是真正确定下来的项目还只有跟上汽的电池合资公司,去年六月份锦新时代正式跟上汽签订协议,双方就电池项目合作正式达成最终的协议。
双方在溧阳注册了两家公司,一家上汽时代,一家时代上汽,从公司名字当中就能看出这两家公司的控股对象是有区分的,前一家由上汽持股51%,注册资本为3亿元,后一家则刚好相反,注册资本20亿元。
两家公司的功能性不一样了,重点在时代上汽这家,两家会围绕着这家公司达成一切关于动力电池,储能以及产业链周边的一系列合作。
上汽自从押宝地平线之后,跟檀锦程之间的合作非常愉快,目前地平线已经进入到B轮融资环节了,上汽的态度是继续加大投入,以保障自己的份额以及利益。
截止目前,上汽依旧是除了巨量以及创始人团队之外最大的股东,上汽,尉来两家车企是地平线最坚定的投资者,也是推动地平线晶片量产上车的基石所在。
上汽如此坚定的投资地平线,在檀锦程看来有出于企业发展的考虑,但也不排除国家战略。
如果只有尉来一家车企推动国产车载晶片的量产,是很难做到的,不过在B轮开始,BYD也有意加大投资额度。
主要原因是地平线的技术叠代做得不错,应用在尉来L1上的征程1表现还不错,已经初具备低端替代的水准了。
跟上汽在电池领域的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适用于上汽的动力电池产品,锦新时代的玄武电池等创新技术将优先应用于上汽车型。
另外,锦新时代还需利用自身海外优势资源,通过构建海外售后服务网络,海外生产基地就近供货等方式,支持上汽加快「走出去。」
作为回报,上汽将锦新时代作为汽车动力电池的首选合作夥伴,另外注册资本高达20亿元的时代上汽控股权让给了锦新时代。
「其实你们把锦新时代再次独立出去要比较方便于合作,这样的话能够更加快速的扩张锦新时代的业务。」
早上八点半,酒店的自助餐厅里,檀锦程陪着李书富享用着早餐,餐桌上李书富给出了一个让檀锦程有些意外的建议。
「为什麽这麽说?」
李书富笑道:「虽然这麽多年下来你对于合作的态度大家都看在眼里,但如果是跟尉来集团全资子公司合作,那其他的主机厂商多少有些顾虑的。」
「也别跟我说上汽,他们的情况不一样,不然这麽多年下来你们也不会只谈下上汽这麽一家,据我所知长安跟北汽也有意跟你们合作的吧?」
檀锦程点了点头:「确实是这样,不过暂时我还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主要是太麻烦了。」
当初为了整合资源,也为了锦新时代有一个更大的靠山谋求更好的发展,所以选择将动力电池业务跟汽车业务合并,尉来上市之时的募资大部分都是为动力电池项目募集的。
因为有了上市公司这个平台,动力电池业务才能够快速发展,上市以来通过可转债,定向增发等等方式,尉来可以得到更多的融资以投入建设,这就是上市带来的好处。
只不过李书富说得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作为尉来的全资子公司,向锦新时代采购动力电池的客户确实很多,但是从合资的角度来说,主机厂商确实是有一定顾虑的。
拿最大的客户特斯拉来说,目前也只是以纯采购为主,特斯拉甚至还想在北美自建电池工厂,不过从目前来看似乎进展一般。
跟特斯拉态度一样的主机厂商不少,为的就是在零部件供应链上掌握住自己的话语权,纯采购的成本虽然较合资建厂要高,但是在产能还没有完全爆发之时要灵活很多。
「为什麽,这样不是发展得更快一些吗?虽然你们现在市占率很高,但也不能忽略其他的竞争对手啊,像是BYD,国轩,宁得之类的都很强。」
企业之间的合并拆分是非常常见的事儿,合了拆拆了合也不算什麽大事,把现有业务拆分上市也是上市公司常见的手段之一,他有些不太明白檀锦程这个所谓的麻烦是什麽意思。
「确实是有点麻烦,你想想,要把所有的动力电池业务剥离出去,这可不是当初我们合并之时的体量,再说还有很多在建的项目以及合同,如果拆份的话处理起来得很长一个时间。」
李书富目瞪口呆:「你不会说的是真的吧?」
檀锦程这样子似乎不像是在说谎。
「没必要骗你啊,确实是有点麻烦,首先要说服董事会就是比较麻烦的事儿了,再说两家业务在一起也不会受太大的影响,我们的合作方式一直都是开放式的。」
檀锦程还真没骗人,之前也不是没人跟他提过这点,他自己也知道合并两大业务之后的一些弊端,但是思考了很久之后还是决定不进行拆分。
拆分确实是可以行的,但还真就是特别的麻烦,这个麻烦不是流程上的麻烦,而是利益上的。
上市三年多以来,尉来的股东人数,大小股东持股变化不小,部分机构退出,也有新的机构加进来,像是现在包括国家队,香江中央结算,易方达等大大小小的投资机构就有上百家。
每一家机构都代表着一方利益,要把动力电池这麽赚钱的业务剥离出去,就必须平衡好各方的利益,拿出让大多数机构,尤其是国家队满足的方案出来。
收购宝腾汽车之时的一次增发尉来的总股本来到了21.76亿股,三年多总股本没有变化,但是可转债的数量却是不少,等到可转债到期之后,如果有持有可转债的机构实施债转股,那檀锦程目前的持股比例就肯定会被稀释掉一部分。
而且根本无需多想,一定会有大型机构会实施债转股的,股本稀释几乎已经注定了。
更何况尉来的融资肯定不会只有限于此,今年还将会有更多的融资,到时候檀锦程的持股比例就会像大多数的实控人一样下降至33%左右,甚至更低也有可能。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时期,与其把业务一个个拆分开来,倒不如一起抱团取暖。」
李书富点了点头,这个理由他倒是能够接受,虽然刚刚所谓的怕麻烦看起来不像是假的,但是他怎麽着都有点不太相信。
「说句不客气的,实际上能跟我们合作的也没有几家车企有这个资格,再说这玩意儿到了最后,大型厂商肯定会自建自己的电池厂线的。」
吉利与尉来的合作协议已经初步达成,与上汽的合作模式,算是给后来的想要合作的主机厂商打了个样,因此跟李书富的对话倒也不算复杂。
具体的细节就根据各方所拥有的资源来决定,吉利在海外有着诸多资源,通过沃尔沃的渠道更是能够在欧洲帮助锦新时代建厂,因此在持股比例方面,李书富希望双方能够五五分,而不是某一方保持控股。
「这个没什麽问题,就仿造跟宝马的合作模式吧,正好我们马上要在欧洲建工厂了,到时候有些方面还请李总帮忙。」
考虑片刻之后,檀锦程同意了这种持股的方式,虽然说双方股份均会在关键时刻出现话语分歧,但是这种头部厂商之间的合作,如果到了要靠那1%的控股权来决定,那双方也就没有继续合作下去的必要了。
「这麽快就要在欧洲建厂了?克鲁格来了是为了这事儿?」
「是的,宝马给我们下了一笔订单,差不多40亿欧左右。」
按照目前的汇率,这笔订单高达312亿元,是一笔超级大单,克鲁格跟檀锦程已经草签了合作备忘录,只待通过相关部门的投资申请就可以立马执行。
「好家夥,超级大单啊,2018年这业绩不是得爆啊。」
40亿欧的大单,便是李书富都为之动容:「说起来你们跟宝马之间的合作关系还真是够稳固的啊。」
尉来的动力电池业务是如何做到技术突破,领先于同行的谁都知道,就是得益于华晨宝马给出的标准以及订单。
彼时的锦新时代攻克了宝马给出的各项难题,也给自己的动力电业务找到了思路,在此之前没人看好这麽一家新冒出的动力电池公司。
能够做到宝马那严苛的标准是锦新时代上上下下的努力,但不得不说这也是锦新时代的一个机遇。
在此之后,尉来就一直跟宝马维持着亲密合作的关系,去年更是成立了外资开放之后的第一家合资公司,让双方的合作关系更进一步。
这40亿欧的大单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了。
「是啊,有些幸运,这就是跟顶级企业之间合作的好处,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提升。」
想当初他们最初造车的时候,他就买了几款市面上最常见的BBA,让工程师们一一拆开分析这些车子的细节优劣,起初工程师们都有些不敢拆。
大多数企业在研发上都是抠抠搜搜的,他们哪见过这种大阵仗,老板一次性买好几辆车子让他们拆,啥都没干就砸进去好几百万。
还是老板鼓励他们,现在是他自掏腰包买国外品牌的车子来给他们拆了研究,希望将来的某一天,国外的品牌也会购买尉来的车子去拆了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