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82章 事了拂衣去(1 / 2)

加入书签

第537章 事了拂衣去

「拿那帮乌合之众说事,你们也不嫌害臊!」

李博没好气的训斥道。

本身就是敌对阵营,进入了人家的地盘,肯定不会一帆风顺。

一名成熟的将领,在率兵进入农民军的势力范围前,就该有心理准备。

如果谨慎点儿,就算中途受到干扰,收拾一帮乌合之众也费不了多少功夫。

哪像现在不光人没抓到,连追捕的线索也中断了。

「提督大人,息怒!」

「常言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施逆再怎麽狡猾,终归要返回老巢。我们只需在关键位置布防,就能逮住他们!」

一旁的刘总兵开口劝说道。

抓捕施逆的功劳太大,一步登天的机会近在眼前,主帅李博想要,他们这些人也想要。

朝廷列出来的反贼头目数量不少,在场的众人每人分一个,都还能有剩馀。

他们所处的位置,距离贼寇最近,汉水侯许诺的悬赏明显有照顾的意思。

可惜功劳近在咫尺,他们却没有把握住。

「哼!」

「刚刚收到消息,边军在两天前收复了京师,正准备向辽东进发。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施逆返回老巢前,就能尽诛叛逆!

朝中关于新君的人选争议,现在也落下了帷幕,群臣推荐长沙王次子上位。

接下来该怎麽干,你们应该心中有数了吧!」

李博一脸无奈的解释道。

他们想抢功,边军一样不例外。

在这场平叛大战中,京营的存在感非常低。

除了拦截叛军残部外,再也没有亮眼的表现,反倒是边军顺势收复了京师。

除了汉水侯亲率的勤王大军,就数边军表现最耀眼。

如果他们能抓到施逆一行人,未来议功的时候,倒是可以和边军坐一桌。

现在不用奢望,真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他们大概率只能捞到一个口头嘉奖。

封侯拜相,纯粹做梦。

倘若文官们搞事,没准班师回朝后,还会被御史逮着喷。

「提督大人,下令出兵吧!」

「反贼肯定没走远,那麽多人不可能凭空消失。

纵使把山西翻过来,我等也要把施逆揪出来!」

涉及到自身在军中的地位,一众将领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站出来表明立场。

甭管能否把施逆揪出来,都必须拿出积极的应对态度来。

……

鞑靼王庭。

「辽东军南下大败,施靖风生死不明,边军夺取了虞朝京师。

辽东镇残馀力量,想要投奔我们?」

看着手中的情报,呼格吉勒发出了灵魂拷问。

前一刻还是拥兵数十万的诸侯,转眼的功夫就烟消云散。施家的败家功夫,放眼整个人类历史都是一绝。

事情发生的太过突然,从时间线上推算,辽东军在战场上几乎是一触即溃,以至于他这个渔翁都没机会插手。

按照正常的打法,辽东军的数十万大军,怎麽也能和汉水侯僵持几年,最不济也该坚持几个月。

「是的,大单于!」

「消息是从施家内部传出来的,他们还派出了使者,预计三天后就会抵达王庭。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们这一次兵不血刃,就能获得通往关内的一众险要关隘。」

额尔德肯定回答道。

其他消息可能存在水分,但盘踞山海关一线的辽东军残部,要投奔他们却是不争的事实。

拿到了这些关隘,往后鞑靼王国想要南下,就是一马平川。

唯一遗憾的是虞朝北方各省残破,许多区域方圆数十里无人烟,想要获得足够的战利品,必须要继续往南。

「大虞朝的命,还真是够硬,这麽折腾都没有崩溃。

安排下面的人,提高接待规格,务必让辽东军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情报部门尽快把网络铺设到南方,本单于要第一时间,了解南朝的一举一动!」

呼格吉勒当即下令道。

随着大虞朝的衰落,原本只是政治口号的「逐鹿中原」,渐渐成了鞑靼王国的核心国策。

为了实现逐鹿中原的梦,他强行压制住了王国内部趁火打劫的呼声,放任辽东军南下搅乱大虞。

计划前期进展非常顺利,辽东军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一举夺取了虞朝京师,掀起了大虞内战。

一切进展顺利,眼瞅着就能坐收渔翁之利,没想到转眼的功夫局势就急转直下。

牛逼轰轰的辽东军,南下之后迅速被勤王大军击败。

眼瞅着即将四分五裂的大虞帝国,因为勤王大军的胜利,又被汉水侯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嘴上他是一句没提李牧,但心中的忌惮,却是又上了一个台阶。

常年在关外对峙,辽东军的实力,他最清楚不过。

加上一路收编的各路虞军,施家汇聚了数十万大军,到了战场上居然一触即溃。

勤王大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想不让人忌惮都难。

可以想像这一战之后,大虞境内许多不安分的势力,都会暂时偃旗息鼓,避免招致汉水侯的雷霆一击。

「大单于放心,此事我等定当全力以赴!」

内相萨日娜当即保证道。

能够兵不血刃,拔掉辽东军这颗钉子,这是鞑靼王国梦寐以求的事情。

大虞境内的问题不好解决,但辽东这一亩三分地,他们必须先吃下去。

占据了山海关,他们就拿到了南下战略的主动权。

可惜虞朝人学精了,不断从海上过来袭扰他们,搞得鞑靼王国内部人心惶惶。

不然的话,他们想什麽时候南下,就能什麽时候南下。

……

南京城。

确立了新君人选后,各个衙门都变得忙碌起来。

国事艰难,典礼仪式一切从简,但该有的流程还是不能少。

「汉水侯回信,前线战事紧急,陛下的登基大典他就不参加了。」

万怀瑾皱着眉头说道。

拥立新君这种大事,朝中最大的实力派不参加,无疑给这次盛典蒙上了一层阴影。

前线战事紧急,任谁都知道这是托词。

辽东军近乎团灭,逃出去的残兵败将,根本翻不起大浪。

北边的京师,也被边军收复了,短期内就不会有大战。

无论李牧是否在前线,都不影响大局。

「汉水侯,该不是对新君人选不满吧?」

贺正则神色凝重的问道。

国赖长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