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落草为寇(1 / 2)
第536章 落草为寇
战争进行到现在,善后工作不得提上日程。
相较于普通将领,作为三军统帅,李牧必须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
大虞朝可以烂,可以继续衰败,唯独不能覆灭他手中。
未来局势如何发展不重要,但短时间内看起来,必须焕发出勃勃生机。
让外界都误以为局势好转,他才能够合情合理的抽身而退。
在这种背景下,京营和边军必须立起来。
部队真实战斗力,那帮文人看不出来,但战绩大家还能看明白的。
斩杀叛军首脑丶收复京师,这样的功绩甭管放在什麽时候,都能够拿得出手。
……
南京城。
「前线大局已定,汉水侯发来公文,要我们做好还都京师的准备。
同时还催促我们,尽快确立新君人选,以安天下人心。
诸位大人,你们怎麽看?」
次辅万怀瑾看着众人询问道。
大虞朝在南京设立了备份小朝廷,但政治中心依旧是北京城。
纵使大家想迁都南京,那也得新君册立之后,让皇帝下旨迁都。
在此之前,北京就是大虞帝国唯一政治中心。
作为帝国首辅,李牧发出公文要求南京各部做好回迁京师的准备,政治上挑不出来任何毛病。
「侯爷这份公文老成持重,我等应该采纳。
只是现在北方不太平,京师依旧在叛军手中,此时准备回迁未免太早了一些。
不如先确立新君人选,待拥立新皇继位后,再讨论回迁事宜。」
贺正则率先表明了立场。
否定回迁京师,需要承担的政治风险太大,他们这些阁臣也扛不住。
一旦传了出去,很容易被外界解读为:朝廷要放弃北方诸省。
哪怕再不想去接北方的烂摊子,为了政治需要,大家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
迁都南京之事,暗地里想想就行了,敢在朝堂上提出来,就等着御史问候全家。
何况内阁中多北方人,从个人感情角度出发,他们也不允许朝廷放弃北方。
「嗯!」
「长沙王次子,自幼聪慧,可当此大任。」
万怀瑾顺势抛出了人选。
同以往支持的藩王不同,这位候选人,乃是内阁昨天抓阄抓出来的。
能力德行操守怎麽样,谁也不清楚,关键是这位年仅六岁。
年幼就意味着可塑性强,同时也代表着他们这帮内阁大员,能够在位置上执掌朝政最少十年。
经历过永宁帝的败家之后,大家对皇帝的个人能力,已经没有了期待。
与其支持缺乏帝王教育的藩王上位,不如挑选一名幼主,自己慢慢培养。
所有的候选人,都是五到八岁的孩童,长沙王次子能脱颖而出纯粹是运气。
除了这些优势外,长沙王次子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长沙王一脉近乎团灭。
这种孤寡宗室上位,不会带上一群人鸡犬升天,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
纵使中途不幸夭折,也可以重新在宗室中选人,不会受制于礼法无法施为。
「阁老,下官记得长沙王次子,年仅六岁。
如此年幼,如何担得起江山社稷啊?」
布政使郑宗翰忍不住反对道。
乱世之中,国赖长君。
拥立小皇帝上位,很容易出现权臣骄横的局面。
稍有不慎,甚至还会颠覆江山社稷。
可惜他的反对出于公心,内阁这样选人,同样是迫不得已。
围绕着新君人选,朝中各派争斗不休,严重影响了朝堂的运转。
长沙王次子虽然年幼,却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人选。
倘若挑选一名年长的皇帝,为了那份从龙之功,大家能够打破头。
「郑大人,新君首先要德才兼备。
民间的流言蜚语,想来你也是听过的,内阁派人进行过调查,其中八成内容都是真的。
在这种背景下,你觉得还有哪位年长的藩王,有能力担此大任啊?」
安敬之没好气的反问道。
有没有能力不知道,反正在前面的内斗中,一众藩王的黑历史都被翻了出来。
哪怕里面很多事,都是下面的人打着藩王旗号乾的,那也要记在藩王头上。
别的不说,在土地问题上,大虞朝一众藩王全部翻了车。
倒不是他们强取豪夺,而是王府下面的人打着藩王的旗号,在外面大肆接收土地挂靠。
一旦打上藩王的标签,地方衙门根本不敢过去徵税。
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在了台面上,就能打上品行不端的标签。
做出任何解释都没用,连家奴都管不住,如何有能力治理一个国家。
至于更多的罪名,内阁都不敢深挖。
真要是把犯忌讳的事情,全部都给掀了出来,最少一半的藩王会被问罪。
在皇帝空缺的情况下,处理这麽多藩王,那是会引发政治事故的。
「这……」
郑宗翰正欲进行辩解,就觉察到了一众阁臣凌厉的目光,他果断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哪里是在和他们商量,分明就是上面沟通好了,要拥立长沙王次子继位。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麽,促使内阁做出这个决定,但在结局注定的情况下跳出来反对,那绝对是自讨苦吃。
「既然大家都没有意见,那麽事情就这麽定了。
礼部尽快安排人选,接长沙王次子到南京登基。
一应礼仪流程,各部都配合着点儿,争取尽快完成。
待新君继位之后,北方还有一大堆的烂摊子,等着我们去收拾。」
万怀瑾当即拍板道。
名义上他是次辅,可是在李牧带兵远征的情况下,他就被动成了朝堂上身份地位最高的人。
关键时刻,自然要向群臣展示担当的一面。
位高权重,万怀瑾却没有感到高兴。
勤王之战,马上就要落下帷幕,北方问题很快就到了不得不面对的时候。
以他对李牧的了解,打完了勤王之战就会闪人,根本不会理会朝中的事。
到时候次辅补位成首辅,北方这个烫手山芋,也一并会落到他的手中。
按照权责对等原则,甭管北方的问题多棘手,他都只能硬着头皮去处理。
抛弃北方各省,在政治上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李牧收复交趾之后,当年主张放弃交趾的那帮文官,就被钉在了历史耻辱的柱子。
从一代名臣到人人喊打,间隔不到两百年。
看似是源于政治斗争,本质上还是华夏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傲气,不允许朝廷丢城失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