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 章 山中人(1 / 2)
最起码从苏武之前的来信看,形势一片大好。可,就这般光景向好的齐地度田竟转眼不干了?!
从齐地到洛阳,有陆丶海两种走法,
陆路走济水,过济南,经荥阳可㣉洛阳,通行时日为十五日上下;
海路则是走鸿沟水道,但需多次中转,效率未必能快过陆路,
苏武用得是日行百里的加急通传,最快要七日到,
也就是说,
齐地和洛阳的情报往来,存在七日的延迟,齐地度田罢工,最少是发生於七日前的事,刘据暗道,
“不管是何推论,都要将这时间延迟算上。可惜古代如何发展,都没有现代即时的通讯手段,时间延迟一项,更考验地方官员的能力。中央没办法第一时间帮忙,能做得无非是在事情发生后收尾。
苏武是生是死不知道,全要看他自己。”
“陛下,”霍光见刘据眉间有思虑,轻声道,“苏武断不至於危急性命,从信上来看,地方豪强不再度田的缘由多不是明着来得,是用役卒身体不适丶家中有丁忧等借口糊弄过去的,说明他们还不想撕破脸。”
顿了顿,霍光继续道,“陛下在太子时对地方豪强惩治颇多,虽允补官各回籍贯,又以考成法约束,造纸丶设书馆丶度田,实则每一事都是损耗豪强势力....”
“你是觉得朕不该做?”
刘据问道。
“光从没有如此想过,”霍光眼眸幽深,“董先生曾书富䭾连田阡陌,穷䭾无立锥之地,若不是陛下澄清寰宇,汉已到了季世。”
霍光的话,让刘据大吃一惊,
汉到了季世。
是何等高远的判断!
要知道,至今汉不过立朝四代人,高皇帝立国,又经文景治世,再到刘彻打击匈奴,甚至时间线完全走向了不同方向,还没有出现国家险些崩溃的情况,任谁都觉得汉朝蒸蒸日上,唯独霍光看出了,汉朝要到头了!
刘据能看到,是因他知道,他不在此山中,故能看得清楚。
山中人霍光,是如何看出的?
谁知,霍光接下来的一段话,更是让刘据重新认识了什麽叫“王佐之才”,
“汉初凋敝,十室九空,高皇帝治军士各回其田,地多人少,以其再生产,时内有诸侯王之害,外有胡人之忧,钱粮一事最为重,高皇帝一朝,是最穷的一朝。”
霍光所言不假,刘邦当皇帝还真没享受过,从秦灭六国,到楚汉争霸,大大小小战争不知打了多少,整个中原都是绞肉机。不是说改朝换代换个名字就重新开始了,天下还是这麽烂,还是没人,还是没钱,刘邦接过了这一个大烂摊子,并将国祚稳住了,
其文治武功,毫无疑问,文丶景丶武都无法望其项背,当之无愧的汉朝第一,汉朝更天命的是,一连出了四位雄主,高丶文丶景丶武这四位,随意拿出一个,都有在春秋时期成霸主之资,
天佑汉朝,不间断的给了四个,但凡出了一个稍微平庸的皇帝没续上,汉朝就没了。
“文景之世为大治之世,与民休息,路不拾遗,然内忧外患仍未解,为积钱粮,以备战祸,文景世应许豪强收买农民土地,是为土地兼并之始。”
刘据沉默,
霍光说得不错,土地兼并极速增长时,就发生在文景朝,
强大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文景朝强大的代价,就是开启了土地兼并的祸根,
但,文景二帝做错了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