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章 829添丁进口(1 / 2)
第830章 829添丁进口
次日,星期六,农历四月廿六,小满。
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此时,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旺盛生长,籽粒灌浆渐趋饱满,但又还未完全成熟,故称「小满」。
按道理来讲,眼下时节是四九城这边不可能进行麦收的,可周边大多数农村已经很久没有下过大雨了,麦子乾旱的居多。
旱着旱着,麦子也就黄了。
这时候若是不及时收割,碰撞甚至风大一些,本不富裕的麦穗就会掉落在田里。
与其一穗穗捡,不如提前收割来的省事。
一早,唐植桐来到押运处就看到余英在擦玻璃,押运处一大半办公室的玻璃已经让她从外面擦得鋥明瓦亮。
唐植桐笑着摇了摇头,没有去拦着。
余英的这番举动正好说明她实在,唐植桐都想在其他方面帮她一把了。
刚上班,方圆再次将各科室的领导喊在了一起,上传下达着此次去农场的具体安排。
割麦子的工作大部分由社员完成,押运处这边的职工分别负责麦捆的运输及碾压工作,保卫科的职责没变,主要负责监督,白天守着麦田,晚上守着麦场,避免偷盗造成的损失。
唐植桐作为押运员,除了看守任务外,还被方圆安排给大家伙做饭:
「小唐,高师傅要留在处里给留守的同志做饭。
农场那边,粮食丶锅灶由市局统一安排,也会有市局的大师傅跟着,但人手有限,总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你厨艺不错,我跟老苏推荐了你,到了那边多盯着点,把咱们自己同志照顾好。」
「好嘞,保证完成任务!」唐植桐在笔记本上郑重记下。
「你从高师傅这边带一袋子盐过去,大热天的,一定要给同志们吃咸一点。」方圆叮嘱道。
「行!方处,调料是不是也准备点?同志们辛苦一天,菜是不是搞的香香的?」唐植桐虽然有二级厨师技能证书,但真没正儿八经当过厨子。
不过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厨子想做菜好吃,调味品必须到位,自己要求调料是最基本的,很多大厨无论去哪儿帮厨甚至会带着自己用习惯的厨具,丁零当啷一大堆。
唐植桐自知自己白案功底与大师傅没法比,但炒菜上还是有自信的。
自己的专用炊具在空间里没法往外拿,起码调味品得准备好,不过这个是需要花钱买的,得跟方圆报备。
「行,散会后你跟高师傅说一声,让他抓紧去协调。工会为同志们准备些应急药品,回头你那边给报一下。」这是公事,也是押运处第一次集体下乡劳动,方圆很重视,答应的很爽快。
「好嘞!」唐植桐点头应下,虽然自己接管押运处财务时间不是很长,但百十块钱的帐还是能做的了无痕迹的,不过方圆开口,这事直接走明面,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随后方圆又说了此次去农场的出行方式,有自行车的可以骑自行车,没有自行车的,押运处会从转运处那边借三辆卡车,到时候将大家伙一起拉过去。
散会后,各科室回去传达,一时间各科室的职工就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讨论起来。
讨论农场伙食会是什麽样子,讨论住宿环境丶讨论该带些什麽东西下去。
对于农场那边的居住环境,唐植桐略有耳闻,只有七八间房子充当平日里下乡人员的临时住所。
此次这麽多人同时下乡,住宿的地方肯定是不够的,到时候免不了要在院子里,甚至野外天为被地为床休息。
唐植桐对此有心理准备,来这边两年,他已经多次在野外露宿,最惨的一次是去孔孟之乡,那麽冷的天找个柴火垛窝了一宿,这次还能比那次更艰苦吗?
陈大姐已经买完药品,散会后直接跟着唐植桐进了财务科的门。
唐植桐直接做了入帐,清点出钱给了陈大姐。
送走陈大姐,唐植桐才仔细看了一眼陈大姐给的收据,所谓的药品数量不算多,除了红药水丶紫药水丶纱布外,还有一些抗生素丶风油精和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水?唐植桐看到这名字后一愣,前阵子还想打听一下有没有呢,敢情现在已经做出来了?也不知道有没有拿出去做创汇。
唐植桐挠挠头,昨儿个刚给苗小琴写了信,这事还是往后面放放再说吧。
锁好抽屉,唐植桐去了食堂,跟高师傅要调料。
「巧了麽这不是,昨儿个刚领回来一点,你先拿着用,我回头再去领。」高师傅没有吝啬,听完唐植桐的需求后,从后厨拿出几个纸包,一股脑的塞给唐植桐。
「行!谢谢高师傅。现在调料好不好弄?如果可以的话,高师傅下次多领点,我估摸着这些不够用。」隔着纸包,八角丶花椒丶桂皮等香料的味道就传了出来,唐植桐掂量一下份量,再想想押运处此次参加劳动的百十口子人,这几包有点不够看。
「唉,到处都缺,我尽量吧。」高师傅微微的摇摇头,现在以单位的名义还能在副食品供应之馀买到些大料,个人去买的话已经很难买到了,除非去一些中医馆,但大料进了中医馆价格又是另一个价了。
「行,那麻烦高师傅了。」唐植桐说完也不为难高师傅,看来这点调料到时候得用纱布裹起来用了,好歹用完还能挑出来再多用一回……
大料难买,但盐管够,唐植桐跟高立德约好明儿个过来取,就又回了财务科。
昨儿马薇在,唐植桐没好意思给武爱军写信,今儿可得给他写封信,把上一回的委托给完成喽。
晚上回到家,张桂芳在饭后拉着儿子和凤珍一通絮叨,嘱咐别偷懒,但也别冲在前面;嘱咐多喝水;嘱咐再热也别摘套袖,否则麦芒进去会刺挠等等。
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兄妹俩此次下乡不过三四十公里,但在张桂芳眼里就如同去了外地常驻一般。
现在不流行鼓励教育,全天下的母亲仿佛没有几个是不絮叨的,哪怕是手里拿着菜刀丶扫帚丶擀面杖,嘴里依然絮絮叨叨的数落着孩子,哪个若是敢不听,擀面杖就能挥舞过来……
年轻的时候会烦,甚至开口反驳,但等母亲不在了,却又泪水涟涟的怀念。
唐植桐珍惜眼前,知道母亲絮叨的背后是殷殷关爱,就那麽乐呵呵的听着,时不时的点头回应两声。
等张桂芳说痛快了,家庭会议也就结束了。
回到厢房,当小王同学听说丈夫下乡后可能没地方住的时候,就开始操心再给丈夫加点睡觉的被褥。
「带个床单得了,我一个大男人要什麽被褥?麦子当天就能割一大堆,我们人多,乾的快,割完后当天脱粒,接着就有秸秆用,把秸秆垫垫就能睡,不仅软和,还隔潮保暖。」唐植桐对住宿没多大要求,力求简朴,这可是平日里求都求不来的表现机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