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828八百里黄风岭(1 / 2)
第829章 828八百里黄风岭
「唐大哥,恁叫额?」余英跑过来后,把扫帚往墙边一放,操着一口流利的陕甘宁普通话问道。
「这路不用天天扫,天热,进来洗把手歇歇。」唐植桐闪开财务科的门口,胳膊往里面一摆,邀请道。
「不用,额不累!」余英还以为唐植桐有啥事,没想到是让自己休息,不过她没答应,转手又要拿上扫帚去继续扫地。
她不仅想扫地,还想给押运处所有办公室的玻璃给擦一遍呢!
虽然她才来这边两天,但受到了押运处上上下下无微不至的关怀,余英觉得自己不能擎等着吃闲饭,得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多干点活,报答一下押运处对自己的照顾。
「小余,进来坐会。」马薇看余英不肯进来,在里面笑着跟她招手。
「马薇,比你大,叫个姐就行。」唐植桐给余英做了个介绍,并进屋给拉了把椅子放在了马薇旁边。
有马薇的邀请,余英才觉得这次唐植桐喊自己过来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休息。
虽然身上不脏,但余英还是避开门口,用手上上下下在身上抽打一番浮土后,才进了财务科的门。
马薇笑起来还是很有亲和力的,没一会的工夫,俩人就聊的火热起来。
听着余英那鼻音特别重的陕甘宁普通话,唐植桐想起了孙少安的那句名言:「你对额好的太过分,额也要锤你。」
唐植桐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始于《平凡的世界》,又穷又苦,还特麽缺水。
余英的话验证了这一点:「好年景,一亩地也就打百十斤麦子。」
听到这个数字,马薇是有些吃惊的,唐植桐也有些意外,知道那边苦,没想到能有这麽苦。
一斤麦子换不来一瓶矿泉水,还有人说农民穷是因为不够勤劳。
这些人的嘴啊,就跟淬了毒一样,温热的嘴怎麽能说出那麽冰冷的话?
接下来余英还说了一些瞒产私分丶黑粮之类的话,被马薇及时制止了,既然来了这边,这种话就轻易不能说出口了,容易祸从口出。
祸从口出,这话没错。
余英老家的饥荒是从1958年年底开始的,其实在1959年的时候有机会纠正。
有些人确实是心里装着老百姓的,有些事也实在不是小老百姓能谈的……
余英用最平淡的语气说着令人最绝望的话,听得唐植桐心情很是压抑,感觉屋里的空气都是凝滞的。
来到屋外,唐植桐莫名的想抽支烟,这时候如果有支烟就好了,但造接班人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只能作罢。
「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
……」
唐植桐现在能分清到「哆来咪发唆啦西」了,但音线啥的还是不行,小王同学甚至建议他在放假的时候找音乐学院的老师学习一下。
尽管声音不咋地,但耐不住调子好,在送走余英后,马薇好奇的问道:「科长,你哼的什麽?还怪好听的。」
「好像叫陕北评书,以前在天桥那边听人唱过。」唐植桐笑笑,随口糊弄过去,这歌又是妖又是怪的,跟眼下的文艺环境不搭调。
不过这个世界上要是真有大圣就好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平复一下心情,唐植桐提笔给苗小琴写信。
主要是斗笠丶草帽的事情,唐植桐觉得可以拿到广交会上碰碰运气。
唐植桐在信里写的非常主观,只写了自己觉得会有市场,没有提依据,倒是写了可以根据客商需求定制图案,直接编织图案或者印刷上特定的图案丶标语啥的。
广交会最早开始于1957年春季,由外贸部主办,是眼下国家对外创汇非常重要的一个平台,届时会有很多外商前来参展丶订货,效果立竿见影。
唯一不足之处是各省名额有限,不过唐植桐觉得只要外贸部门有人能看出斗笠的价值,协调展位就不是问题。
外贸部门是有高人的,这位高人被很多网友尊崇为六边形战士丶最强「穿越者」,学的是土木,但乾的每一件事都跟土木不搭边。
手搓过手榴弹丶收发报机,在毛熊那发表过震惊无线电界的论文,成为了毛熊最牛的七位无线电专家之一,更是在回到延安后手搓出枪丶炮丶弹药,所发明造枪炮设备兼具车床丶铣床丶刨床丶钻床功能,嗯,这台设备的动力来自于一头牛。
解放后,他进城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为开国大典做广播扩音准备,那时物资匮乏,扩音器是用9个喇叭焊在一起做成的,被称为「九头鸟」。
十月一当天,在做最后检查的时候,他发现扩音器有噪音,非常刺耳,最终发现是因为共振引起,及时纠正了问题,这才在影像资料中留下了那句让人振聋发聩的世界最强音!
他就是李强,1952年因为伟人说「你改行做外贸吧」,遂一头扎进外贸行业,再也没改过行。
哪怕是是在起风后,他仍旧顶住压力,搞的有声有色,即便有人想搞他,他也不惧,因为他办公桌的玻璃下面压着一幅字:坚持到底,为李强同志书。
唐植桐不知道自己的这份小建议能不能被高人看到,如果看到却落选,也能侧面反映他不是穿越者。
给苗小琴写完信,唐植桐又给顾勇写了一封信。
脚扣已经完善并在电力系统初露头角,电话局若是再不跟上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至于怎麽操作,唐植桐一句都没提,只要顾勇回家把这事一说,估计他母亲就给他办妥了。
午饭前,有押运处的同事去门卫取今天的报纸,顺带手的把财务科的报纸及唐植桐的信件捎了过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