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农业城市化(2 / 2)
「以公司的渠道,到零售端的时候,最终成本差不多在每公斤2元左右,零售价至少要是最终成本价的一倍,即每公斤4元左右,考虑到折扣和损耗,我认为最终零售价不能低于每公斤8元。」
韩辉泰等人小声讨论着。
至于大规模推广这种农业模式,会不会导致大量农民失业,答案自然是不会。
因为各种农场需要的员工规模也是与日俱增。
对于传统靠天吃饭的农业,海陆丰公司一直以来都希望可以改变,将其转变为全面的室内农业。
特别是蔬菜水果和一些特产农作物,很多蔬菜水果本身就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往往是种植在山区或者边远地区,加上靠天成分的特性,这让农民的生活很难从根本上获得改变。
比如在大别山内种植药材,钱或许不会太少,但其可以获得的其他东西,肯定比大城市少。
小城市丶乡镇,是一种非常无奈又尴尬的社会结构。
其可以给当地居民丶农民提供的教育资源丶医疗资源丶发展资源丶服务资源,往往是价高质次丶供应有限。
这是乡镇和小城市的体量所决定的先天性上限。
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叫「汕美」,有江淼给其尽心尽力的安排产业和就业,供应各种服务。
普通小城市的各种资源,别说和北上广深相提并论了,就是和当地的省城比较,都是一个天渊之别。
为什麽很多小城市的人看病,往往不喜欢在本地的医院看?而是想方设法去省城挤兑。
究其根本,就是小城市的资源太少了。
如果可以将人口进一步集中,形成一个个规模可以达到500万人左右的城市集群,那这些城市集群就可以形成庞大的市场,从而激发规模效应。
到时候国内只剩下280个城市集群,反而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部市场。
很多农村人丶乡镇人,不是不想消费,有时候是当地没有这种产品或者服务。
而要实现这一点,前提就是扩大城市就业规模?
如何扩大城市就业规模?
答案就是将农业搬进室内,搬进高楼大厦之中。
以目前海陆丰公司的技术储备,其实已经具备将农业搬进室内的全部条件。
能量利用率更高的光合作用农作物。
已经暗中量产的可控核聚变装置。
庞大的光伏薄膜和光伏飞艇。
高效低能耗的水循环技术。
可以嫁接各种传统农作物的技术。
还有蓬勃发展的农业机器人。
低廉又坚固的建筑材料。
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室内农业的基础,让农业全面走进室内,成为了一种非常值得尝试的模式。
只有让农业搬进室内,才可以让农村融入城市,避免了漫长的通勤时间,让农民可以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而不是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农村和乡镇。
至于如此大规模集中人口在城市,会不会导致大城市病?
所谓的大城市病,其实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概念,而是一种随着时代和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概念。
比如在古代,要维持一座人口百万的城市,就可能需要耗尽全国之力,才可以勉强供养,而且其中的居住条件还非常差。
而到了近代,大城市人口上限很快就飙升到了五百万左右。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城市的人口上限再次提升,到了几千万的上限。
因此五百万人口的城市群,只要各种技术和设计考虑好,是不会出现大城市病的。
五百万人口这也是海陆丰公司的社会研究中心,通过各种模型和资料,分析出来的一个城市的相对适宜人口上限。
目前国内蔬菜水果和特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概在6亿亩左右。
如果全部采用室内种植,以标准为20层的室内农业大楼为主,加上新技术可以让亩产提升4到6倍,那全国只需要建设占地面积大约600万亩左右的农业大楼,就可以维持当前的蔬菜水果和特产农产品的产能。
600万亩多吗?
不过4000平方公里左右,这还不到全国面积的4%,差不多就是4个香江的陆地面积。
如果可以将全国蔬菜水果种植都搬迁到室内的农业大楼,那国内很多地区的人地矛盾,将迎刃而解。
这也将从根本上,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只要可以实现这个设想,那地球可以容纳的人口上限,将提升到一千亿以上。
虽然这仅仅是计算了农业潜力,没有计算工业和矿产资源,但是如果只是人口翻倍,对于此时的亚洲联合体而言,那是非常容易维持的。
只不过,这种大规模的完全城市化,也必将带来另一个后果,那就是生育率再次下降。
这是城市化的大概率结果。
要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这也是很多社会研究机构在探索的项目。
而海陆丰公司的社会研究中心,倒是提出了几个比较特殊的方案,试图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问题。
其中一个方案已经计划在一部分城市进行试点。
该方案就是「田园城市」。
所谓的田园城市,那就是打破以往的鸽子笼模式,通过扩大立体空间,增加人均生活空间。
其标准的住房空间,人均不小于50平方米,附带的私人园林丶花园丶草地之类,要保证人均100平方米。
在这种标准下,要如何保证高层住宅实现这一点?
那自然是利用室内种植技术丶人造光照技术等,加上更加好的建筑,保证可以在室内维持绿化。
虽然这种模式,会导致室内用电规模飙升,但此时的亚洲联合体就是发电规模多得用不完。
不断增加的光伏薄膜和光伏飞艇,加上今年接入电网的三座秘密核聚变发电站,整个亚洲联合体内部的发电规模是27万亿千瓦时,这几乎是2024年的3倍左右。
如果接下来,南极洲光伏系统也接入电网,那发电规模还会继续飙升。
因此完全不需要担心用电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