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宋朝传统,打仗不给粮草!(1 / 2)
秦镇的话,还没完。
还不等诸天万界无数人细细思考呢,就听,秦镇继续开口……
「这计划,怎麽说呢,不应该说更周密,更应该说是打补丁。」
「之前计划的很好,但他们没想过具体会发生什麽事,也没想过这种事具体的阻碍到底有什麽。」
「干任何事,不怕出问题,就怕没问题。」
「现在问题出来了,那解决问题就行了。」
「于是乎,金军刚退,李纲就被罢免了。」
「李纲这情况,比较复杂。」
「李纲本来是文官,而且,妥妥的保守派一员,并且,还是无锡人,就算不是东林党的一员,那至少也代表了江南士绅阶级的一方。」
「东林书院是1111年创办的。」
「李纲是1112年登的进士第,时年,他三十岁。」
「成为进士后不久,就被授予承务郎丶相州教授。李纲为了照顾家庭,改易镇江。」
「所谓教授,就是宋朝时期,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要麽,在太学中讲学,要麽,就去地方官学中任教!」
「本来,是让李纲去相州的,但最后还是去镇江了!」
「镇江这地方啊,与无锡都属于江南的腹地。」
「镇江与无锡,本来隔得也不远,就三百里。」
「李纲是教书的,专门教官学。」
「而东林书院,属于私塾类型了,创办者叫杨时。」
「杨时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李纲老家就是无锡的。」
「他就是为了方便回老家,才专门选了镇江当教授,所以,经常跑回去也很正常。」
「回去之后,知道有个东林书院,自然也会去拜访。」
「李纲身为官教,与周围这些私教打交道也很正常。」
「反正,一来二去,也就熟识了。」
「到了1115年,李纲终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说白了,就是谏官。」
「谏官,这个职位,经常就与旧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随便找几个谏官,基本上都是旧党。」
「这也主要是因为,谏官这职位,其实没多大权利,但又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可以说上话。」
「如果皇帝不启用旧党的情况下,旧党也只能当谏官,为自己发声。」
「因此,旧党成员往往更积极地争取谏官职位,以通过这一平台来影响朝政,反对新党的改革措施。」
「至于新党,新党都去变法干实事了,要是被罢免,直接被丢出朝堂了,哪还有当谏官的机会?」
「而李纲成了谏官之后,自然而然的,就要与变法唱反调。」
「当然,也不是为了黑而黑,只是纯粹因为,李纲也需要一点政绩。」
「就像早些年的韩琦一样,为了刷政绩,刷履历呗。」
「等位极人臣了,谁还干实事?」
「这道理放在李纲身上也是一样,反对变法,也是为了刷政绩,刷履历。」
「可惜,此时,朝中变法派新党占据主流思想,并且占据主导地位。」
「他这时候唱反对票,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自然而然的,就被罢去了谏官的职位,改成了员外郎,去当起居郎。」
「后来,又因为上疏,导致再次被贬,这下,直接离开朝堂了。」
「但,李纲这两次上疏,还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的,至少,名声是打响了,甚至,有人把他比作狄仁杰,这下更是名动天下。」
「终于,在1125年,七月的时候,他被喊了回来,当上了太常少卿。」
「此时,其实就是保守党在运作了。」
「保守党想要在朝堂之中站稳脚跟,那肯定得让保守党在朝堂之中更多才行。」
「所以,被称为当代狄仁杰的李纲,就被喊了回来。」
「古代嘛,看重的,其实还是一个名声。」
「名声好,自然什麽都好。」
「总之,不管是从早年经历,还是后来被调回朝中,里里外外都充斥着旧党逐渐在争权的过程。」
「如创办东林书院的杨时,在宣和六年,也就是1124年,重新入朝,当了秘书郎,后来又当着书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