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0(1 / 2)

加入书签

,没有像现代搬山炸山一说,故要将城镇修建得足够大,除了选择面积宽的平地以外,就只能将山川也圈在城镇里面。

看来通州府城就是如此。

通州府学不小,就在谢景行面前这座山的半山腰以下,府学建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个好位置,远离城市喧嚣,学子们也能将更多精力放在学业上。

看来这也是通州府府学和其他地方的府学和书院不一样,将其建在城墙边,而不是建在府衙或寺庙附近的原因。

周围有山有水的,府学周围全是各种高大树木,当然也有一些寓意好的竹子等环绕其间。

沿着青石路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整面将府学圈起来的院墙,院墙中间有一扇高大的石门,石门前是一大块平缓的开阔地带。

门柱上横立着一块三丈长、两丈宽的紫黑色,似金非金似木非木得牌匾,上面简简单单写着通州府学四个大字。

听说大多府城的府学都是由书院改建而成,通州府却是自己另开辟的一块地方,从无到有建立的一座府学。

因此别的地方的府学,几乎都是名为某某书院,就只有通州府简单直接,府学名称就是通州府学。

府学主体建筑建立在山上,进门之后,谢景行一眼望去尽是台阶。

台阶两旁有着不同的建筑,建筑沿中轴分布于台阶两边,坐西朝东,沿山势向上,谢景行只粗粗一看,怕是有百十来间屋子。

其中有礼殿和专祠,这是专门用来祭祀孔孟二圣以及各学院流派的开山祖师,还有对通州府和府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清流的地方。

还有以藏书楼为中心的读书区,府学学子可以去藏书楼借阅书籍。

除此之外,也有专供府学学子生活、住宿的斋舍,和府学食堂。

剩下的就是在府学就读的学子和教官们讲学的讲堂以及教官们的办公场所。

整个府学建筑排列有序,一栋栋建筑鳞次栉比,融于山川景色之间,光是走进府学,就不自觉静下心来,真是一个适合读书的好地方。

阶梯最底下就有一处小院,谢景行进去,正好看到有老师在此处值守。

将喜报以及户籍册拿给老师做了登记。

老师又从后面一个柜子里拿出一册书,翻到某页细细地问询谢景行。

谢景行根据他的问题,答了自己的籍贯、年龄、父母姓名、家里何人以及县试和府试作保的学子和廪生姓名。

原来这么严谨,不是只靠一张喜报和一页户籍就成。

等证实面前之人确实是谢景行本人之后,老师才将表明府学学子身份的入学证明递给他。

“你还是童生,为破格录取名额,不能占据府学学子学额,因此你初入府学,只能去最末的丙级班,待你考取秀才功名,再以学力重新分配去甲级班或是乙级班。”

谢景行恭敬点头。

老师又问:“府学有专供学子住宿的斋舍,要申请住宿吗?”

谢景行摇头,“学生就住在河对岸的文昌街,住所离得近,不用住宿。”

老师点头:“行,那你现在缴纳一年束脩共十两银子,其中包括一年四件书生袍,夏季两件长衫,冬季两件夹袄,若是银钱不够,可到课室老师那里申请勤学岗,一年工作二百五十日可免束脩。”

看他并没异议,老师又说:“甲乙丙三个等级各有十个班额,现在只有丙十班差人,你这就去丙十班报道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