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64(1 / 2)

加入书签

挖渠,长歌与七秀弟子则分别召集周边地区的男童女童,一个接一个的摸脉测天赋。

若有修炼天赋的,便尝试与家长沟通,看愿不愿意让孩子拜入秦岭门下。

而那些没有修炼天赋,还天资聪颖的,则留下几本《太公家教》,顺便教授认字,那些既不聪颖又没天赋的,也会被带到身边学一些刺绣木工方面的手艺。

阿婉没本事叫天下的孩子多读书,但她却知道,当初高宗与武皇为了打破世家垄断而设立科举,定是有他们的用意,如今知识同样被世家所垄断,阿婉能做的,便是先将知识播撒出来,未来总有一日,她要提前数百年,将科举设立起来,叫天下平民百姓,有一个向上的机会。

倒是那些老百姓们,心里又是高兴又是慌张。

能跟着学一门手艺,日后有个营生是顶好的事情,更何况读书写字呢?说不得日后还能进铺子当账房呢!

对于朴素的老百姓们来说,账房已经是顶级职业了。

至于那些被选做秦岭弟子的孩子,家长就更是开心了,因为这些孩子被收入秦岭后,便由秦岭养育,吃穿用度一应无需家中负担,甚至秦岭还会给他们一些物资,最重要的是,秦岭未曾要求那些孩子与他们断亲,待学成归来依旧可以回来探望父母。

这对家中子女众多,甚至养不活的人家来说,简直是顶好的去处。

有些人家为了能叫孩子入秦岭,哪怕被告知孩子没根骨,也三番两次的带孩子来测算,就怕这些负责测试的秦岭弟子们一个马虎,耽搁了自家孩子的通天路。

奈何没根骨就是没根骨,再测试几回都是没根骨。

于是,高兴的有之,失望的有之……在这本该愁眉苦脸的干旱时候,整个荆州却陷入了一种别样的兴奋狂热中。

原本阿婉下令杀了荆州世族之事还有人诟病,如今这一揽子政策下来,在老百姓中的名声可就太好了。

哪个老百姓会不喜欢关心民生,心系百姓的掌权人呢?

尤其这个掌权人将老百姓当人,而不是当畜生一般的对待,尤其在对待孩子方面,更是十分优待,这如何不叫老百姓爱戴呢?

更别说荆州临近豫州,他们对豫州早就羡慕的紧了。

豫州如今主事的乃是曹婉的亲娘丁夫人,这些年来眼看着豫州那边安居乐业,六畜兴旺,老百姓们解决了温饱后,甚至还能排戏唱曲,之前只能在女闾做皮肉生意的姑娘们,如今也能找到旁的营生,再不济拿着小鼓沿街卖唱,虽说清苦了些,也比不要尊严来的强。

老百姓图的不就是个温饱,小屋三两间,子女四五个么?

可偏偏荆州世族林立,大片农田成了世族私田,老百姓忙碌一整年,连基本的温饱都供应不了,每年到了冬日,家中顶梁柱便上山砍柴烧炭成了卖炭翁,可就算这样,家中御寒也成了大问题,年年冬日,村里被饿死冻死的人比比皆是,就是这样,那主家收的粮食还是一年比一年多,可豫州呢?

豫州百姓虽也贫苦,可他们前路平坦,只需熬过冬日,来年春日又新生。

这些年不知多少荆州百姓偷跑到豫州去,宁可做流民也不愿留在荆州做隐民,是的,隐民……世家大族为了自己的势力,私下里隐瞒了新生儿的出生量,许多年过去,这些没有户籍没有身份的孩子,就会变成他们私下的部曲,他们会在坞堡内,将他们训练成私兵。

私兵命贱,说不得什么时候就丢了性命,去豫州当个流民反倒日子更好过些。

“如今旱情暂缓,荆州损失并不大,倒是收了一批好苗子。”说起这个时,诸葛亮满眼都是笑意,这些年来,长歌门和纯阳宫发展并不太顺利,长歌门对琴艺要求比较高,修习音波更吃天赋,有些孩子根骨天赋符合,在艺术天赋方面却是一塌糊涂……所以长歌门弟子虽少但精。

纯阳宫同理,不仅要求天赋,还要要求对道法的理解,招收弟子的要求更是高。

却不想这次在荆州来了个大丰收,夫妻俩一共收了四十多个小弟子,哪怕还要忙着益州事,诸葛亮都忍不住跑来跟阿婉嘚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