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29 章 说服(1 / 2)

加入书签

晚上哭灵结束,郝如月请了皇上到坤宁宫用晚膳,国丧期间没有酒,菜也差不多都是素菜。

哭灵哭了一天,小六和小七累得不行,早早睡下了,饭桌上只有郝如月和康熙两人。

没有孩子在身边,他们常在饭桌上聊天,边吃边说。

今天郝如月主动挑起话题,康熙始终垂着眼,说话也淡淡的,好像没什么精神。

这种状态从太皇太后薨逝那天就开始了,严格来说是她将太皇太后的遗愿告诉康熙的时候,他就是这副模样。

他平静,从容,有条不紊地平衡着前朝与后宫,把什么都照顾到了,人却总是恹恹的,可见心里还拧巴着。

看来太皇太后与多尔衮这事,不仅是先帝的噩梦,在康熙心里也是过不去的坎儿。

“哭灵这几日一晃就过去了,也不知钦天监的风水宝地算出来了没有?()”算出来还要建陵寝,也是个不小的工程。

康熙心里堵得慌,哪里吃得下,勉强喝几口汤就饱了:“连日事多,还没来得及与钦天监说。?[()]?『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果然还没说,郝如月也喝汤,今天催泪效果太明显,总是口渴:“皇上若不得空,可以交给太子去办。”

太子应该不知道这些陈芝麻烂谷子。

这事像根刺扎在先帝和康熙心上,谁提谁死,便是太子想知道,也没人敢跟他提起。

皇上心里拧巴着,太子并不拧巴。以太子现在的办事能力,绝对可以把这件事办得妥妥贴贴,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太子已经十三岁了,有了自己的詹事府,可以上朝站班,甚至每天都要去南书房,陪着皇上一起批阅奏折。

在此之前,太子一直韬光养晦,做皇上的影子。在皇上忙的时候,偶尔也充当一下替身,代替皇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从来中规中矩,不敢逾越半分。

可太子是储君,总这样韬光养晦,难免被人诟病平庸。

太子平庸,皇上脸上也无光。

所以郝如月这一次存了私心,存心想给太子找个差事做,既能体现太子的实力,又不会掩盖君父的光芒。

此前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现在机会送上门来了。

皇帝的陵寝从皇帝登基的时候就开始修建了,但太皇太后的陵寝根本没有修,而是在盛京太宗皇帝的昭陵留了位置。

奈何太皇太后生前留下遗言,不愿去盛京与太宗皇帝合葬,所以太皇太后人没了,陵寝也还不知道在哪里。

从无到有,难度足够。

给太皇太后修陵寝,本朝没有先例,留给太子发挥的空间很大。

且修陵寝这项工作,与军国大事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却涉及了人、财、物的统筹规划和调度。从头做到尾的话,非常锻炼人。

最最关键的是,皇上心里别扭着,太子正好为父分忧,在皇上心里也是孝顺的表现。

做好了,是好,便是出了

() 什么差池(),皇上也会给他兜底。毕竟这事本该皇上来做?()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是他自己心里别扭才推给太子的。

在外人看来,能给太皇太后修建陵墓是太子的荣光,也是至孝的一种表现。

总而言之,给太皇太后修陵墓这事,虽然不轻松,却很锻炼人,进可攻,退可守,还能搏一个至孝的好名声。

稳赚不赔。

郝如月在心里给太子设计了无数个差事,不是太出风头,就是聊胜于无。

现在遇到这样一个刚刚好的,必然不会错过。

眼下的问题是,怎样说服皇上去做,并且顺利为太子揽下差事。

不出预料,康熙听完郝如月的建议果然摇头:“那些事不准告诉太子。”

郝如月正色:“皇上说的什么事?我只知道太皇太后一生节俭,临死留下遗言,不必大费周章将棺椁运回盛京与太宗合葬。太皇太后慈爱,舍不得离皇上太远,只想在先帝的孝陵附近修建陵寝,保佑后世子孙。”

康熙看她一眼:“太皇太后也说了月牙河,特意将这个地方点出来,意味着什么?”

如月不了解太皇太后,他还能不了解么。太皇太后从来不说废话,她说话时点出来的人名和地名都有用意。

其实他可以忽略月牙河,就像皇后说的那样,可他尊重太皇太后,不想违背她最后的遗愿。

不违背太皇太后的遗愿,他自己心里难受,违背了,他心里也难受。左右都是难受,不如先搁下,等找到两全之法再做计较。

与康熙做了这么多年的夫妻,郝如月还能不知道他心里在拧巴什么,这不是带着解决方案来了么:“月牙河的事,好说。”

康熙抬眸:“怎么说?”

郝如月清了清嗓子:“皇上先让钦天监选好风水宝地,给太皇太后建陵寝。陵寝建好之后,再以整治京师河道为名,将月牙河换个名字悄悄搬过去。太皇太后生前遗愿得到满足,至此,世上再无月牙河。”

“即便换了名字,那河里也有……”多尔衮的骨灰。

康熙心里膈应着呢。

“皇上,人都死了多少年了!”郝如月这段时间也没闲着,差人去九王坟看过那条月牙河,跟老舍笔下的龙须沟差不多,臭不可闻,“什么月牙河,一条臭水沟而已,太皇太后想要就成全了吧。”

康熙听说月牙河如今已经变成了臭水沟,堵在心口的那团气这才散开。当时没说什么,转过天便将给太皇太后建陵寝的事交给了太子去做。

太子勤奋读书,用心经营詹事府,对前朝事事上心,却谨记额娘给他划定的红线,不敢越雷池半步。

到今天都没做过一样像样的差事。

少年人就是少年人,城府再深,也不想一直锦衣夜行。

正当他准备去找额娘诉诉苦的时候,天降美差。

除了不知道太皇太后具体的遗言是什么,太子所想几乎与郝如月一样。

给太皇太后修山陵,绝对是千载难逢的美差。

() 太子领了差事,没回毓庆宫与詹事府商量,而是直奔坤宁宫,向郝如月道谢。

这样好的差事,肯定是额娘想办法为他接下的。若额娘觉得不妥,以额娘对汗阿玛的影响,这份差事绝不会落在他头上。

郝如月看见太子兴冲冲走进来,唇角压都压不住,就猜他已经领了修陵寝的差事。

“这个差事不小,很锻炼人,不过你也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郝如月怕太子第一次接到大差事,急于表现,反而伤了身体。

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她朝太子笑笑:“在额娘心里,什么都不如你的身体重要。咱们母子风风雨雨走到今天,有多么不容易,不用我说,你心里也清楚。往后还会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额娘希望你能有一颗平常心。”

帮太子摆正心态之后,郝如月就不干涉了,只听太子说。说他大致的想法,听他权衡利弊,最后提点:“太皇太后临终前提了一嘴,说她喜欢城里的一条河。”

刚才领差事的时候,汗阿玛只说太皇太后舍不得后世儿孙,临终前提出不想葬回盛京,要在京城周边另建山陵。

没提河的事。

不过移走一条河也不是什么大事,哪里用得着汗阿玛操心,太子没多想,应了一声是:“儿臣问过汗阿玛的意思,太皇太后山陵的规制效仿太宗的昭陵,不超过昭陵,却要比皇后陵寝的规制高些。”

太皇太后是长辈,辈分摆在那里,虽然不能超越皇帝陵寝的规制,却也不能简单按历朝皇后的旧制办。

将整条河移过去的话,太子想了想说:“不如将那条河变成玉带河,用来排水,防止山水冲刷陵寝。”

南巡回来之后,太子知道皇上心系河道与漕运,朝廷下一步治理的重点也是这两件,没少抽空跟着少詹士陈梦雷去河道总督府溜达。

于治水一道,很有自己的想法。

皇家陵寝可不是简单一个坟头,而是由一组建筑群组成,依山而建。

太子说的玉带河,便是这组建筑群之间的水系,与山上山下的水系连通,用于排水。

想法是好的,一举两得,可皇上心里还别扭着呢,怎么可能将月牙河修在太皇太后的山陵之中,能在旁边给留个位置就不错了。

“玉带河是皇陵的规制,用在太皇太后身上,恐怕有些逾矩。”前朝的爱恨情仇,郝如月自己都不甚清楚,自然无意说给太子知道。

太子这样说也有自己的道理:“太皇太后山陵的规制在皇帝与皇后的规制之间,既然老祖宗生前喜欢这条河,稍微有些逾越,想来汗阿玛也不会说什么。”

郝如月:孩子太聪明,还有主见,绕不过去根本绕不过去。

打腹稿,斟酌措辞,郝如月轻咳一声:“那条河名叫月牙河,在九王坟附近。”

听见月牙河三个字,太子的脸色就不如刚才好看了,再听到九王坟,脸彻底黑下来。

太子生得像赫舍里家长房的人,但性格随了皇上,此

时黑脸的样子简直与皇上如出一辙。

郝如月见状心中一惊,看来太子知道的远比她想象中的多:“为了江山社稷,很多人身不由己。太皇太后历经三朝,两次力挽狂澜,临终前才想要任性一次,能成全便成全了吧。”

嘴上这样说,心里却忍不住吐槽,太皇太后又坑了她一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