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七十八章 邺(1 / 2)

加入书签

小吏拿着一份檄文,匆匆进了桃府。

桃豹刚从三台军议回来,见得小吏递过来的檄文,道:“念给我听。”

小吏张望了一下四周。

桃豹会意,带他来到了卧房,道:“现在可以念了。”

“晋承上天之眷佑,荷两世之宏图……”小吏拿起檄文,一字一句念了起来。

“没听懂。”桃豹眨了眨眼睛,说道。

小吏一怔,然后仔细解释了一番,桃豹这才明白。

他其实是认得一些字的,但不多,对于文章典故就不用谈了,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檄文上的字,他至少认识三分之一,但连起来就不明白了,所以只能靠别人解释给他听。

“怎么得来的?”桃豹看向小吏,问道。

小吏被他盯得不甚自在,连忙说道:“出外樵采的军士所得,夹在衣内,带入了城中,我偶然得之。”

桃豹文化水平低,但人不傻,知道小吏这么说很有问题。但大胡来河北才多久?人心未附,就是这个样子,三心二意的人太多。

小吏未必想反,可能只是他心中有些隐约的念头罢了。

人心是最难测的啊,就如他自己这般,难道真愿意为大胡死战到底吗?他不敢直面这个问题。

“城内可有人抄阅?”桃豹又问道。

“或有。”

桃豹挥了挥手,让人退下。自己又静静地坐了一会,思考前程。

大胡对他是有恩的。

他们这个军政集团,文官以晋人为主,武将则以十八骑为主,有乌桓人(王阳)、天竺人(夔安、郭黑略)、月氏人(支雄、支屈六)、屠各匈奴人(刘膺、刘宝、郭敖)、羌渠匈奴人(张曀仆、张越)、南匈奴贵族后裔(赵鹿、呼延莫)、晋人(刘征)……

剩下的包括他在内,都是羯人。

都说大胡无门户、种类之见。确实,他平日里的言行确实没这方面的偏见,但真到生死存亡的时刻,你觉得呢?

此番北伐幽州,王浚地盘上有“匈奴”部落。此部落万余落、七八万口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羯人,积极响应大胡,部落里的其他人,如真匈奴、乌桓、鲜卑等,可就没甚动静了,不是很积极。

他能当上魏郡太守,其实跨过了好几個比他更有资格的人,大胡是怎么考量的,谁知道呢?

总之他私心里对大胡是充满感激的,但……

他又拿起檄文看了看,最终长叹一声,把檄文烧了。

天色渐晚,起身来到膳房后,直接坐了下来吃饭。

一边吃,还一边想着事情。

今日军议,争吵不休,最终还是大胡乾坤独断,做出了与邵勋大战的决定。

原因其实不复杂,城内没太多粮食,虽多番筹措,也不过堪堪够三月所需罢了。

万一邵勋围困你三个月呢?

你怎么敢保证他不这么做?

届时在城外挖起壕沟,筑起土墙,想突围都很困难。

一旦做出死守的决定,那就真的生死操于人手了。

邵勋不会放过这种机会的,就算砸锅卖铁,再去钻几个女人的裤裆,把她们舔舒服了,他也一定会筹来钱粮,与大胡耗到底。

没有人敢困守邺城,桃豹也不赞成。

那么主动出击,与邵勋战于安阳、邺城之间,可行吗?

这个策略有一半人同意,一半人不同意,因为有人想到了野马冈之战。

最得众人赞同的是倚城而战,即依托城池,在城外与晋军野战。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失败,还可以退回城内,不至于全军覆没。

方略就这么定下了,其实没有任何悬念,因为邵贼就没给你什么选择。

吃完饭后,妻子张氏走了过来,脸上犹犹豫豫,似要讲些什么,又不敢说。

“吞吞吐吐作甚?”桃豹厌烦地看了她一眼,斥道。

“夫君,要不要把儿女们先送出城去?”张氏提议道。

“嗯?”桃豹一惊,道:“大将军已有明令,未得上命,任何人不许出城,怎么走?”

“可以贿买军士的。”张氏小声说道:“不少人已把家眷送走了。”

桃豹吃了一惊。

大胡回来后,守御诸门的兵士就换了他的人,多为分散于魏、赵、阳平、巨鹿、常山等郡的军士,被大胡征召过来后,顺理成章地接替了城防,毕竟他们人多,不下三万众。

而说起邺城的总兵力,其实并不多,总计步骑五万上下。

理论上来说,大胡分田的步军不下七万人,另有大量得到了草场、耕地的部落兵,凑个十万步骑不成问题。但关键时刻,能拉出来的只有一半罢了。

靠这五万人,与总数七万余的晋军作战,如果单是守城的话,简直稳如泰山。问题是他们没法守城,只能出战,这就没办法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