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六十一章 军议(2 / 2)

加入书签

嗯,他刚提出粮草军资问题,参军庾亮、毛邦二人就起身汇报了。

“永饶冶调拨了一批工匠、器械北上至冶铁城。酒店现已积存箭矢五万三千余支、长枪两万根、步槊七千二百根、甲三千九百副、铠三百……”

汇报完后,邵勋点头赞许。

元规没去混日子,还是干了事的,没给老子整个大的。

“工匠、学徒、力役可还有短缺?”他问道。

“一直缺。”

“打完这仗给你补。”邵勋说道。

酒店冶铁城现在已经有六千多人了,包括枋头之战送来的俘虏。

六千人里,绝大部分是矿工,剩下的是各色工匠和学徒。

这个军工基地还有进一步扩产的潜力。

位于宛城南部的永饶冶是治下第二大军工基地,规模略小于酒店冶,但产量高于酒店,因其存在多年,运转成熟故。

洛阳算是第三大军工基地了,但产出主要供应禁军。而且在王弥夺占弘农后,他们失去了一个很大的原材料开采、冶炼基地(新安),产能骤降,目前仅靠巩县产出的少量铁料维持生产。

荥阳本来也有一个冶铁中心,但八王之乱前期就废弃了,因为其原材料除少量由本地开采外,绝大部分需要从并州启运。并州战乱不休,后来又被匈奴夺取,荥阳工匠四散,多被坞堡帅、庄园主们所获。

河内温县的冶铁工坊同理,工匠要么被坞堡帅所获,要么被匈奴掠走。

其实,河南产铁的地方不少。

除上述地点外,鲁阳、梁县、阳城、方城、郎陵、宜阳等地或多或少都有铁矿产出。

这些在后世都是毫无开采价值的矿,要么储量少,要么品位低,但在古代却日复一日地被开采、冶炼,还是有价值的——有些储量很低的铁矿甚至完全被采空了。

其他州也差不多,很多郡县都有小铁矿,支持地方冶炼事业——这些矿要么在军阀手里,要么被地方豪族控制。

就邵勋这个幕府而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指望汝南西平、南阳宛城两大采矿、冶炼区了,这是很重要的根基。

“明公,考城幕府已准备粟豆四十万斛、干草二十万束,正往荥阳、濮阳启运,最迟五月中可运抵邸阁,六月初可输送至枋头南城。”庾亮结束后,毛邦起身说道:“豫州调拨了六十万斛粮豆、干草二十万束,尚未启运。本月应还能再收五万束干草,五月复收十万束。”

“人吃马嚼起来,这点粮也就够用四五个月,不太够。一旦顿兵坚城之下,谁敢说要多久?”邵勋说道:“洛南诸县、广成泽再筹二十万斛粮、十万束干草。”

“明公,洛南诸县陆路转运,损耗甚大。”毛邦提醒道。

“尽量筹措。”邵勋不让步,说道:“计日输至濮阳。”

他当然清楚,粮食这种大宗货物,运输起来非常困难,路途损耗很大。

即便交通发达的21世纪,全国各地仍然兴建了很多粮库,存放周边区域收获的粮食。

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个地区的粮食,如果没有水运的话,很难运到其他地方,除非你做好十车粮只能到达一半甚至二三车的心理准备。

自汉以来,朝廷收的税,往往只存在于首都的账目上,实物则在各地的仓库。究其原因,就是转运困难。

邵勋打河北,最好别指望用上南阳等地的粮食。成本最低的办法,还是就近筹集,所以毛邦提醒他洛南诸县收集而来的粮草,需得陆路转运至许昌,然后船运向北,再卸货陆运,然后再装船——到了黄河那边,还得换船。

又或者陆路转运至洛阳,然后通过伊水进入黄河,再顺流而下至枋头。

总之成本比在豫州、兖州征集要大。

但他还是要求当地尽量筹措,陆路运输距离不算很长,成本还可以接受。为了军需更充足一点,支付这些代价是可以接受的。

“裴长史,转运军资粮草所需人丁,需豫、兖、司三州官吏互商,你来安排。”邵勋又看向幕府长史裴康,说道。

“遵命。”裴康应道。

这是一项苦差事,同时也是极大的权力。

哪个郡出多少人、多少船只、多少车马,都很讲究。

就郡县官员来说,他们肯定希望自己辖区内少发役、少出东西。

但你出得少了,别人出得就多,指定是一堆扯皮事。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这也是发挥他影响力的良机。运作得好了,能收获一大堆自己人,他深谙此道。

曹馥死了,整个豫兖司三州数十郡国,都担在老夫一人肩上啊。

“各地屯田军、世兵,勿要懈怠,谨防发役时出现民变。”邵勋又看向刘善,道:“此事交由营军统筹。”

“诺。”刘善起身应道。

“接下来是军情事宜,刺奸督……”

邵勋一个个点名,一条条过,将战前的所有准备事项敲定完毕。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