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71(1 / 2)

加入书签

想了想,道:“不过,昨日老太傅被召请进宫之事你应当知晓?姚廷尉也跟随入了宫,倒不知是否为了此事……可是卢夫人让你打听的?”

“可不是嘛。”崔琅道:“我倒是不担心的……陛下将有功者都赏遍了,唯独还不曾封赏长兄,这不正是说明另有打算么?”

论起立下的战功,除了陛下本人,再没人能越得过他长兄去了。

这样大的功劳却未提封赏,不是在等着给一个皇夫之位,又是什么?

与崔琅有着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许多官员为此很觉焦心,他们试图劝谏皇帝陛下三思,可是陛下并未正面提及此事打算;他们想要从那位上将军那里探听一二,可崔璟并不喜与人往来,还是和从前一样独来独往,叫他们无计可施。

魏叔易将众官员的无奈看在眼中,却是不得不承认,崔令安的确是最好的人选。

八月金秋,诸邦使臣先后抵达京都,向宗国新帝敬献贡礼。

金承远仍未离去,他打算长留一段时日,近日正在带着东罗官员们了解学习大盛文化,负责此事的正是在礼部任职的崔琅。

各邦使臣们全部抵达之后,大盛朝廷设下筵席款待。

而就在次日早朝之上,却发生了一件令文武百官始料未及的大事。

天下初定,新君做出了许多有关军政之制的变动,众官员意见看法不一,作为武将之首的崔璟则坚定地拥护着新君的全部决定。

兵部尚书乔央的态度不如崔璟那般毫不迂回,立场却也显而易见,他同样是新政的拥护者,今时是,日后也将是。

而中书省与门下省官员大多也与乔央的立场近似,这种局面下,新君推行新政的阻力几乎等同没有阻力。

守旧的官员们在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之后,能做的便是妥协之余尽量做出补充,争取让那些新政尽量圆缓一些。

这些已经一连议了多日的政务已不足以再掀起百官的情绪波澜,让他们意外哗然的是那位上将军的举动。

崔璟主动交出了玄策军兵符,自请去玄策府上将军之位。

经北境之战因募兵反而愈发壮大的玄策军,在许多官员心中,犹如一柄悬在新朝上方的利剑……这也是大多官员反对崔璟为帝王之配的最大原因。

权势二字何其复杂危险,如此重权足以令国朝动荡,即便崔璟一时没有异心,可他却会成为异心者眼中最好的剑,有这样的存在,势必便会滋生助长更多异心者——这种前提下,若他再成为帝王之配,仅居于一人之下,于国于民,果真是一件好事吗?

官员们的担忧绝非没有道理。

国朝无儿戏,危乱起于大意,在天下安危面前情爱之说太过虚无缥缈,这与男女之分没有干系,这是皇权与朝局,即便如今的帝王是男子,一个手握如此重兵的女子皇后,他们也是同样不敢领受的。

他们想过要卸下崔璟的兵权,可是这同样太过危险,一个不慎便会适得其反酿成大祸……所以他们焦灼不安,只能试图劝谏新君另择良偶。

但是谁也没料到……一直不曾说过什么的崔璟,竟然主动交出了兵权!

这天大的意外之喜让许多官员下意识地生出质疑,反而不敢大意轻信——左手倒右手,将上将军之位移交给心腹?为了消除他们的戒心?诈取皇夫之位?

然而崔璟接下来的话,再度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崔璟提议,玄策军兵符今后只由天子掌管,除去玄策府上将军职,只设常备武将,战时由天子指派武将为帅,战后即归还兵符于天子。

这个“除去玄策府上将军职”的提议,让含元殿内倏忽间变得寂静。

大殿中,仅听得到那紫袍青年平静从容的声音,他抬手执礼,几乎是以谏言的姿态,阐明了玄策军上将军一职存在的弊端。

他说,玄策军本是由先太子李尚创立,如此神兵握于一国储君之手无可厚非,但由其他人接管,便有动摇江山社稷之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