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82(1 / 2)

加入书签

江都可以得此新生,她相信,大盛便也一定可以。

“怎么还没到?”

众人相候的刺史府大门外,常阔拄着拐走来走去,脖子抻得更长了:“都已经午时了!”

这些百姓们怎么回事,自己不回家吃饭也就算了,竟也不管刺史大人要不要吃午饭的吗?

常阔说着,站定间,焦躁地敲了敲手中拐杖,而后将拐杖拄在身前,架势如同拄刀。

王岳在旁劝道:“侯爷稍安勿躁,这正是民心所向啊……”

骆泽在旁也温声劝了两句,并殷勤地扶住常阔一只手臂——这是祖母的交代,让他有眼色些,不能让王望山一人将风头全抢了去……

没办法,在祖母眼中,父亲本就不争气,而遇如此场合,他那不争气的父亲甚至不便露面,于是祖母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若问祖母怎不亲自前来相迎?

祖母得到消息时,正打算去丝织坊,而刺史大人将归的消息也未能打断祖母去丝织坊的脚步,用祖母的话来说:【一如往常做好手中的事,才是最上乘的相迎方式!】

祖母说罢,留给了他一记名为“年轻人,悟去吧”的眼神,便勤勤恳恳地上工去了。

至于他阿姊骆溪……如今吃住都在造船坊内,每日对着那些工造图纸入魔了一般,根本见不到人影。

这时,被骆泽扶着的常阔眼睛忽然一喜:“……回来了!”

众人闻言皆看去,却仍未见到什么动静。

隐约听察到了马蹄响动的常阔却很笃定,拄着拐往前迎去。

不多时,果然有官差先行来报,说刺史大人将到。

四下顿时沸腾,一众等候已久的官员赶忙上前相迎。

这其中大多是刺史府的属官,以及江都官僚,余下几名便是朝廷的钦差了。

这些钦差仍是去年秋末时随同喻增前来的那几人,他们本是为监军而来,但抵达后不久,海上便频频传回捷报,于是他们只能留在刺史府上干瞪眼。

之后,战事结束,京师传来旨意,让他们与常岁宁交接罢战事明细再行返京,但谁成想,常岁宁因海上结冰之故,年前并未能返回江都。

一应战事明细,早已交接完毕,无论是战亡的,还是有功的将士名单,在经过常阔的核定后,皆已如实呈往京师,甚至封赏也都先后下来了——

如此耽搁着,前前后后,他们愣是在江都呆了有四五个月了。

江都安稳,日子固然不算艰难,但心情却实在很难舒畅,可圣人不开口,他们也无法擅自回京,更不敢在这刺史府中将不满发作出来,只能耐着性子咬着牙继续等。

而半月前,朝廷又有一行钦差太监赶到,这回来的是此前在心中暗暗发誓再不会来江都的潘公公,带来的是封赏常岁宁的圣旨。

倭国与大盛的议和事宜已经收尾,朝中对此一战的成果满意至极,而关于此战最大功臣的封赏事宜,怎么着也不宜继续拖下去了。

这道封赏的圣旨,已由潘公公转交到了喻增手中,而此刻,喻增正于刺史府前厅静候。

常岁宁在刺史府外下马,众官员们纷纷上前行礼。

“叫诸位久等了。”常岁宁说话间,先看向了常阔,见他气色很好,便安心下来。

常阔刚要说话,只见一道藏青色人影扑上前去,欲跪身行大礼,被常岁宁眼疾手快地扶住:“王先生……”

“……日盼夜盼,终于盼得大人归来!”王岳喜极而泣,眼泪横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