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52章 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1 / 2)

加入书签

第1052章 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

魏友山为陛下讲解制造硫酸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困境。

在朝廷迫切需要大量硫酸的情况下,魏友山带领着西山煤局的大工匠,开始了试制过程。

这个过程非常非常的不顺利,第一步就在材料上出现了问题,铁丶铜都会跟硫酸进行反应,不耐腐蚀,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并且非常危险,无论是缸体还是管道,气压不足或者被腐蚀出一个洞来,生产就会非常危险。

格物院最终经过了多次试验,使用了传统的炼丹炉来解决问题,也就是陶瓷罐来解决问题。

以前想要得到硫酸,也就是绿矾油,需要对绿矾进行乾馏,很早的时候,炼丹师们就将绿矾放入陶罐之内,放入火炉加热,将硫酸提炼出来,效率低,产量更低,只能用于小范围的提炼。

陶罐耐腐蚀丶耐高温丶技艺成熟,容易塑形,想要什麽形状都能烧出来。

很快,第一批的陶罐开始进行,硫磺燃烧后,在管子里和水蒸气变成硫磺油,硫磺油和绿矾油是一个东西,酸性腐蚀。

但其产量,相当的感人,和乾馏绿矾几乎完全一致,而且伴随着严重的刺鼻性气味。

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大明的匠人,开始往罐里和塔里,添加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发现一种矿物就用火烧一烧,多种混合物放到一起烧一烧,看看能不能炼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早就成了匠人们的日常。

煤丶焦丶铁块丶甚至连水肥都没有躲过一劫,全都被扔进了炉子里,相继得到过各种乱七八糟的产物,直到大明匠人将把火硝扔进了炉子里。

硫酸制备的产量开始大幅度的提升。

「塔是一公一母两个陶罐,中间用铅填充,铆紧密封,前面一共有三个塔,第一个放硫磺,第二个放火硝,前两个塔和第三个塔相连,中间有止压阀,只要气压足够,顶起销子就可以放气到第三个塔了。」魏友山讲解着前面三个塔的作用。

这三个塔是前灶,就是负责加压加热,第三个塔里放的是水。

三个塔的气压足够,就可以产生硫酸,一整排的大罐子一共有八个,第八个塔主要是废气处置,里面是一块块的铜条,对硫和硝进行最后的回收。

匠人们在生产中发现,原材料使用效率越高,产生的废料就越少,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温度,按照格物院判朱载堉对热的解释,越热,这些细小到人类无法观察到的微小颗粒,活动就越快,也就是反应越充分。

当然温度也不是越高越好,密封问题也要考虑。

大工匠们开始了第四次叠代,如同烧焦一样,尝试改变不同温度,增加反应效率。

一共历经七代叠代,终于算是能够让陛下来看一看,他们真的没吃闲饭,拿着朝廷的俸禄,真的有在做事。

魏友山将一个密封的玻璃瓶呈送给了皇帝,按照标签,里面是浓度高达98%的浓硫酸,重量为半斤,但朱翊钧眉头一皱,问道:「这里面是水?」

「陛下圣明。」魏友山沉默了下,陛下是真的不好糊弄。

朱翊钧哑然一笑,点头说道:「水就水吧。」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如此危险的东西,就这麽递给了皇帝,显然是不符合缇骑的安保章程,别说浓硫酸了,就是硫酸铜制成的胆矾农药,朱翊钧都没接触过。

朱翊钧也不让下属为难,没有强行要看浓硫酸,就把水当成浓硫酸验收了下,生产是不会骗人的,产量需求摆在那里,胆矾农药无法大规模量产,官厂从上到下都要被审判。

欺君可是不赦重罪。

朱翊钧在火药局细柳厂溜达了好大个圈,朱翊钧手里是个原理性的模型,现实里,一个塔就是三层楼那麽高,框架都是钢混结构,一座座塔整齐的排列在面前,并且无数的管道穿行其中。

每个人看到都会震惊无比,人力居然可以做到这般地步。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农学博士柯延昌俯首见礼,他比陛下早到一点,就急匆匆的去了硫酸铜制备工坊,在层层防护下,他见到了浓硫酸和反应中的硫酸铜。

「臣见驾来迟,还望陛下恕罪。」柯延昌再拜请罪。

「可不是,晚了整整两年。」朱翊钧让李佑恭拿来了柯延昌的崇古进步奖奖章和黄金底座,将其亲手交给了柯延昌,才松了口气说道:「朕可是妥善保管,生怕给柯博士给摔了。」

「谢陛下隆恩。」柯延昌收好了自己的崇古进步奖奖牌,正面是技术进步奖,背面才是王崇古敬赠。

柯延昌其实不太想要这块牌子,因为王崇古是个奸臣。

可是看着王崇古带出来的匠人们巧夺天工般的技艺,还是让柯延昌对王崇古奸臣的身份,产生了一些怀疑。

或许可能,王崇古也不是个奸臣,只不过是朝中政斗扣的帽子?朝堂斗争对柯延昌而言,有些复杂了,他懒得多关注了,这进步奖,是对他贡献的肯定,他受之无愧。

朱翊钧和柯延昌一边走,一边聊着关于绿矾油生产和胆矾农药应当如何使用的问题。

多数时候都是柯延昌在说,朱翊钧在听,有的时候,朱翊钧也问一些问题,话题逐渐从农药变成了农事。

比如中盛良薯一号的培育,速生杨的推广,大明在多地栽种了数十万亩的速生杨,人工林的轮种,好处很多,每多种一颗速生杨,就少一棵树被采伐。

大明对木材的需求几乎是无上限的,但大明的植被覆盖率也很低,水土流失严重,如何在发展的过重,防治水土流失,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大明发展路上遇到的难题。

「大医官们对中盛良薯产出的土豆,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试验,启用了三百个标本,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土豆确实有资格成为主粮,即便是重体力活儿的劳作,也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朱翊钧说起了土豆作为主粮的医学实验。

大明大医官们虽然没有太好的检测设备,但有皇帝特批的标本进行直接试验。

土豆的营养价值得到了实践的验证,这种产量高的农作物,的确可以更加容易的喂饱大明百姓。

「真的是个可喜可贺的消息。」柯延昌眼前一亮,这种高产量丶易种植的农作物,最怕的就是缺乏了大明尚未了解的东西,导致不能长期服用,不能成为主粮。

现在看,可以暂时放下这个顾虑了。

「朕听闻柯博士还帮宁远侯开辟了五十万亩的棉田,详细讲讲。」朱翊钧说起了西域开拓的事儿。

柯延昌极其感慨的说道:「还是要谢过宁远侯的救命之恩,在哈密找盐生植物的时候,被马匪给抓了,是宁远侯四处搭救,才把臣给救了回来。」

「马匪?」朱翊钧立刻就感觉到一股凉意,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

柯延昌要是出了什麽事儿,朱翊钧怕是要把西域的马匪全部撕碎,都不能解恨。

大明外派的农学博士,都有五十名缇骑随扈保护安全,可不是让柯延昌一个人在大漠里晃荡,可能正是因为有随扈,才让马匪觉得这是一条大鱼。

柯延昌找到了一种盐生植物,让人送往嘉峪关,身边护卫力量减少,就被马匪给围了。

马匪求财不求命,李成梁得知消息后,让马匪这条道上的虎爷出面,把人保下来了,虎爷是投靠李成梁的马匪之一,算是招安了,原名马三虎,在道上颇有威望。

马三虎把人赎了回来,李成梁并没有发作,倒是马匪们炸了锅,直接把劫了柯延昌的马匪窝给端了。

马匪们不这麽干,李成梁就要把所有的马匪窝都端了。

朱翊钧了解了事情的始末,柯延昌不让人上报,是他觉得这不算什麽大事,出门在外,遇到什麽危险,都不算稀奇,为了这点小事,惊动圣上,责问地方官员,会给柯延昌以后的出行带来些困难。

「该死的马匪!」朱翊钧恶狠狠的骂了一句,他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就不能这麽善罢甘休。

大明在西域拥有宁远侯坐镇的武装力量,这些马匪成了大明重开西域路上的绊脚石,那就碾碎他们就是了。

朱翊钧立刻让李佑恭下章宁远侯,这些马匪,应剿尽剿,用他们的人头,为营造安宁西域出一份力。

柯延昌说了很多西域的情况,和大明士大夫想的不一样,西域上到国主丶万户贵族,下到百姓,竭诚欢迎大明王朝前去王化。

因为按照西域人的经验,中原王朝来了,青天就有了,日子就会安稳下来。

只要中原人一来,就有西域人支持中原人建立统治,甚至在西域有句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

两汉交际时候,西域和中原断绝了联系,光武帝再建东汉,国力有限,没有重开西域都护府的打算,西域被匈奴统治,匈奴对西域的统治,可谓是人神共弃。

在西域诸国反覆上奏请命的情况下,定远侯班超再通西域,经营三十年,给西域带来了安定和繁荣。

到了唐末,西域再次和中原断绝了联系,一直到南北两宋交际的时候,辽国的耶律大石跑到了西域建立了西辽,也获得了西域人的拥戴,并且耶律大石乾的很不错,把西域经营的极好。

对于西域人而言,中原大皇帝派去的人是可信的,他们不太相信从其他方向来的人,这些统治者,只能带来动乱和杀戮。

西域这块地方,自古以来被四面八方的统治者征服过,北方的匈奴,南方的吐蕃,西方的波斯丶帖木儿,这些统治者,一个比一个残暴,一个比一个抽象。

只有来自中原的统治者,会推广农业技术,会兴修水利,会调解西域诸多邦国之间的矛盾,结束征战。

班超当年留下的穿井丶坎儿井技术,依旧庇护着所有的西域人。

而且和皇帝丶士大夫想的完全不同,西域是个农耕区,而非游牧区,每年依靠雪山融水丶地下水发展出绿洲耕地,农耕区域的百姓,自然更加趋向于农耕的中原王朝。

就是天山以北的放牧区域,当地人也会种点什麽,而不是随水而栖,随时令迁徙,过的是定牧生活,他们对迁徙并不认可,当然,这世界上,也没人愿意当流浪汉。

李成梁营造铁门关和温泉关,就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和拥戴,因为李成梁干的事儿,似乎和班超没什麽不同,垦荒丶兴修水利丶营造关隘防止入侵丶调解各方矛盾,停止杀伐。

当然,绝不是说没有死硬分子,需要使用武力的时候,李成梁从不吝啬就是了。

柯延昌的意思是,重开西域,比朝廷预想的要简单一些,至少是有很强大的民意基础和历史惯性,百姓并不抵触汉人前来建立统治,有了这个前提,很多事情,做起来就简单多了。

温泉关营造之后,大明朝廷就可以再设西域都护府,而李成梁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西域大都护了,李成梁虽然这个年纪了,但还是很想建功立业,最起码把自家的爵位,再上走一走,升为国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