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04章 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1 / 2)

加入书签

第1004章 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傅作舟被放过了,这个消息一出,让人心惶惶的官场,再次安定了下来。

在傅作舟被释放之前,大家都在疑惑,张居正此举究竟何意,究竟是要官吏们把事情做下去,还是要道德崇高,清白廉洁?

在当下这个云南一封奏疏要跑半年才能入京的时代里,军队部署到四川丶云南等地至少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代里,为官一方,有些时候,不得不遵从一些潜规则,甚至自己,就是制造潜规则的那一个。

傅作舟被释放,这个问题就有了答案,张太岳还是要循吏,贪得无厌,才会和王篆一样,被处置。

当不确定性确定下来,那就知道该怎麽办了。

官场最怕的就是不知道上面到底要做些什麽,所以揣摩上意,才是为官之道的根本之务,一旦能确定了上面具体要做什麽,那只需要遵从就是。

不让多贪,那就少拿些就是,对于官老爷们而言,权力才是一切的根本,哪怕是不得银子,不得田亩,只要牢牢的抓住了权力,这些都会有的。

当得知是陛下从张太岳手里保下了傅作舟,京堂百官再次高呼圣明,在张太岳发疯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人拦得住张太岳。

但很快,百官内心深处就出现了一个惊悚的问题,如果张太岳百年了,陛下要发疯,谁出面拦着?戚继光?戚继光只会跟着陛下一起发疯!申时行?申时行只会点头称是,根本不敢!

万历二十年又是一次科举年,正月就已经开始准备会试了,春天也是京师霾灾最厉害的日子,这第一次入京的举子们,看着氤氲着妖艳紫色光晕的霾灾,都不由自主的带上了口罩。

京师坊间传闻,陛下要驻跸松江府,每年都去,数月到半年不等,这传闻看起来,确实是真的,这京师霾灾,陛下这等贵人,自然要避而远之。

毕竟空气这东西和荔枝不同,荔枝还能专门修荔枝道运送荔枝入京,宫里的贵人还能吃上一口新鲜的荔枝,可是这空气如何特别供应?

正月十九日,宫里传来了好消息,皇后生了九皇子朱常泽,顾庄妃生了十皇子朱常淙,这自然又有百事大吉盒发下,两个皇子并成了一个,少不得被人念叨圣上一如既往的抠门,但到了百官嘴里,就是尚节俭的歌功颂德,马屁声一片。

皇后所出的嫡皇子分别为皇长子朱常治丶四皇子朱常鸿丶六皇子朱常河丶九皇子朱常泽,共四子,这民间都在议论,这下一任皇帝,必然在这四位里诞生,坊间都比较看好刚出生的九皇子朱常泽。

理由也比较简单,年龄。

陛下今年三十岁,按陛下的体魄和惜命的架势,活到和太祖一个岁数七十岁,基本不成问题,那太子朱常治,岂不是要做四十年太子,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太子坐久了,皇帝和太子必然两看相厌,这四皇子丶六皇子这些弟子,必然蠢蠢欲动,最终太子丶四皇子丶六皇子在争夺江山的过程中,玉石俱焚,这九皇子就正好捡个漏儿。

九皇子这年龄,不大不小正正好。

嫔妃所出也不是没有机会,但机会渺茫,哪怕是皇帝有意,朝里那些个视祖宗成法为天宪的老学究们,也不会答应,他们会拼了命的阻拦,因为祖宗成法是唯一能约束皇权的东西了。

「爹,孩儿听人说,这老九一定会坐上宝座。」朱常治已经十岁了,开始在父皇身边跟着旁听政务,一如当初潞王十岁要旁听政务甚至还要表达自己的看法,父皇不允许一个毫无听政经验的废物,坐在皇位上。

冯保听到太子如此说,猛的抬头,这显然是宫里那些宫婢和宦官们嚼舌头,被太子给听去了!冯保已经打定了主意,既然长着舌头不知道是做什麽的家伙,给他拔了!

在太后丶陛下丶皇后这些主子身前伺候的宦官宫婢,是不敢说一句胡话的!

但这些伺候小主子的宫婢丶宦官们,总觉得孩子小,说两句没关系。

「你听谁说的?」朱翊钧停笔,有些好奇的问道。

朱常治平静的说道:「讲筵学士们私底下议论,我听他们的书童说的,父亲,孩儿听了倒是没什麽,但那些个讲筵学士,有些不太尊重父亲了。」

「讲筵学士食君俸,却不忠君事,父亲让他们教的,他们不教,不让他们教的,拼命塞给孩儿,父亲也读过四书五经,读史知兴替,父亲当年读书用的笔记,不让孩儿看,非要听他们讲。」

朱常治今天就是打定主意要告状,他扔出个骇人的话题后,话锋一转,拐到了讲筵学士不恭顺的问题上。

日后的事,谁也说不清,有那个命就坐在龙椅上,没那个命,就不坐便是,但这些个嚼舌头根的家伙,必须要处置一番。

冯保一听,松了口气,感情不是宫里出了问题,是这些进宫教书的讲筵学士,管不住自己那张嘴!

冯保仔细一想,自己也是廊下家小黄门一路走过来的,陛下皇威日重,哪个宦官丶宫婢敢嚼这种舌头根?是想被焯水不成?

冯保赶紧给太子换了杯热水,之前那杯有点凉了。

朱常治要告状的原因也简单,讲筵学士讲的内容,和他看到的局面对不上,他久在文华殿听政,大臣们的涵养功夫是不错,但吵起架来,那也是凶得很,和儒雅随和不沾边。

认知和实践产生了分歧,朱常治自然疑惑,有了疑惑自然要寻找答案,他想看父皇当年读书的笔记解惑,讲筵学士不让,朱常治立刻就知道了,这些学士有自己的主意。

父皇是个闲不住的人,要南巡,还要去松江府驻跸,朱常治这个太子,自然是有些压力的。

「不是不让,是他们也没有。」朱翊钧让冯保从书架上取来了御笔亲书的笔记,交给了朱常治,笑着说道:「也不必换讲筵学士,他们讲的一定没错,但不一定有用。」

有些东西,讲筵学士不敢讲,宁愿不做,也不愿做错,这才是朱常治觉得别扭的原因。

给皇太子上课,哪有那麽容易,就是讲筵学士知道,他们也不敢回答。

难道告诉皇太子:肉食者们,从出生那天起,每根血管里,都流淌着因为朘剥,变得极其肮脏的血?

这讲筵学士哪敢去讲?

乡贤缙绅丶势要豪右丶达官显贵丶皇太子丶皇帝,全都是肉食者。

既然不能讲真相,那就只能讲些虚头巴脑的道理了,朱常治不厌烦,才是怪事。

「治儿,如果老九真的笑到了最后,你待如何?」朱翊钧有些好奇朱常治这个年间,对争皇位的看法,现在的答案,不代表以后他的想法,就只是闲谈而已。

「那就让他做!」朱常治郑重思考后,理所当然的说道。

这个理所当然的架势,让朱翊钧眉头紧锁,他疑惑的问道:「为何?」

朱常治本来想回答,但他眼睛珠子一转,知道不能直接说,说了要挨揍,就环视了御书房一圈后,才说道:「今天父亲已经考效,孩儿告退。」

朱常治可是知道老爹的恐怖,说完就转身想跑,朱翊钧一伸手,抓住了朱常治的后领,把朱常治提溜到了眼前!

朱翊钧恶狠狠的说道:「朱常治!你皇叔笑话你爹是上磨的驴,他现在也上磨了!你别笑话我,你也跑不掉!」

「小兔崽子,翅膀硬了,敢笑话你爹了!」

朱翊钧在朱常治眼睛珠子转的时候,就知道了他的想法,没憋好屁!

「我去看看九弟!」朱常治挣脱了,一溜烟跑的无影无踪,就留下了一段回音。

皇位当然好,哪怕朱常治十岁年纪,也知道他今天享受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我的皇帝父亲,但朱常治更知道,这个皇帝,不是那麽好当的,做个昏君就只能受气,做个明君,又太难太累了。

朱常治在父皇言传身教之下,又对昏君由衷的拒绝。

「小兔崽子。」朱翊钧看着逃跑的朱常治,笑了笑,他就没用力抓,否则朱常治岂能那麽容易挣脱?

等朱常治跑远了,朱翊钧才让冯保取来了奏疏,继续处理国事。

二月份会试的主考官丶同考官已经确定了下来,会试的题目已经呈送御览,皇帝可以从里面挑一个封起来,也可以自己拟一个,算学试卷也是如此,格物院一共出了九份卷子,陛下可以从中勾选。

四川总兵刘綎从东吁前线回到了四川,回大明腹地休整的同时,也是对播州杨应龙的威胁,杨应龙最好不要自误,否则刘大刀肯定砍了他杨应龙的脑袋。

广西今年有了新的状况,关隘封闭,禁止了安南人入大明务工。

去年有些安南人到大明砍甘蔗,砍完了居然不肯走了,偷偷留在了深山老林里,给地方衙门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今年封关后,对这些家伙进行了抓捕,摘了铃铛留下做了苦役。

让广西总兵戚继美意外的是,有不少安南人,宁愿被摘了铃铛,也愿意到大明来,现在安南的局势很差,四家乱战,搞得一团糟。

两广巡抚刘继文奏闻,来自安南国的舶来粮,还在不断的增加。

朱翊钧仔细询问了些问题,朱批之后,将两本奏疏下章了兵部和户部。

安南现在乱了,四大家族一面朘剥粮食和夷奴,一面彼此攻伐,兵祸加上粮食出口,让安南正向着深渊滑落。

粮食就是命,在这个仍然以小农经济为底色的当下,安南如此出口粮食,让安南的秩序,正在走向瓦解。

从万历六年,张居正提出舶来粮这个概念至今,安南的局势一步步的恶化,安南去年遣使到大明,乞求大明皇帝能够开恩,停止舶来粮贸易,但皇帝拒绝了,甚至没有允许安南使者觐见。

诚如潞王所言,大明皇帝的确是个冷漠无情的人。

爪哇椰海城的金鸡纳树种植面积还在扩大,金鸡纳霜的产量,虽然仍然不能充分供应大明所有的惠民药局,但是相比较前几年,就没有那麽紧张了。

金鸡纳树成为了爪哇的植物黄金,毕竟这东西,真的能治疟疾,而南洋是个疟疾泛滥的地方。

「咦?」朱翊钧拿起了一本奏疏,有些疑惑。

大司农徐贞明从西洋搞到了一种小菊花,这种小菊花也不知道是菊花劈了腿,还是蒿草出了轨,具有菊花和蒿草的双重特徵,徐贞明广泛培育后,发现了这东西的妙用。

这种小菊花可太奇怪了,整个生长周期内,都不需要防虫,本来徐贞明当观赏花养的,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东西的妙用,驱虫。

小菊花整个采下来,乾燥后放入烈酒之中,加热晾乾加料,如此反覆三次后,可以得到浸膏,而后高温高压蒸馏后,得到类似于松枝一样的菊油脂。

将菊油脂碾碎,放入伍沉香丶檀香等香料中,做成线香丶柱香,一支可以管一晚上不被蚊虫滋扰。

「这是如何想到进高压锅的?」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

冯保想了想说道:「都是试出来的。」

酒丶绿矾油丶轻油丶低温丶高温等等,都是挨个试,指不定到哪个步骤就有效果,一点点试,慢慢就试出来了。

「陛下,灭虫菊不挑地。」冯保仔细想了想,又补充了自己的看法,这东西在哪里都能长,不挑地,甚至不浇水都行,就像是漫山遍野的野花。

皇帝陛下喜欢种子这事,自从安东尼奥做了葡萄牙国王后,全世界都知道了。

而且之前,只有安东尼奥获得过陛下的战争借款丶购买大明战船的资格,安东尼奥也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故事。

这口口相传,以讹传讹,就变成了,向大明皇帝献祭种子,就能换取圣恩,逐渐向着宗教方向流变。

农学院丶宝歧司大司农徐贞明作为陛下农学的授业恩师,有着极大的权力,他什麽都想种种,小菊花就是这麽发现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