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 织田信长之死(2 / 2)
赤松则房根本不知道森兰宗介的仇恨,也不是很关心,他养了几十个这样的铳手,有三个人前往就够了,至于刺杀失败的后果,赤松则房已经完全顾不得了。
对于赤松则房而言,他活不活不重要,导致他们家失去了国主之位的织田信长死,才重要。
中午时分,二条城之外,迎恩门,一千五百军手持各色火器结成了纵阵,抵达了迎恩门,根据海防巡检的情报,这里埋伏了一千五百名武士,准备袭杀大明使者。
纵阵很快变成了横阵,一千五百军兵变成了三排的横阵,准备应对倭国的冲锋。
森兰宗介十分顺利的抵达了命令要他赶到的地方,的确有三把填装好火药的平夷铳,但就他一个人来了,再无他人。
他检查了三把平夷铳,确定完好后,趴在了垛口处,很奇怪,如此重要的高点,居然没有任何人巡逻。
织田信长的猩红阵羽织,出现在数百步的粮仓甬道之中,阵羽织往往套在甲胄之外,织田信长喜欢红色,还喜欢泰西的披风,他的身后是两队甲士,背着母衣,一队赤红,一队玄黑。
这两队人马是赤母衣众与黑母衣众,他们背后背着的笼子一样的东西,就是母衣,用来防备箭矢。
森兰宗介面色平静的将准心套在了织田信长的头顶之上,今天的天气很好,没有风,风会影响平夷铳的精准,森兰宗介的面色十分平静,心里默默地计数,在六十步的时候,他扣动了扳机,燧石扣在了火镰之上。
「砰!」
铅子旋转着出膛,飞向了织田信长,这第一下,没有击中织田信长,而是击中了织田信长背后的赤母衣众,粮仓甬道阵型大乱,而森兰宗介面色平静的来到了第二架平夷铳的面前。
第一发没中的原因,是森兰宗介错误的估计了平夷铳的威力,铅子自然下落小于他的估计。
「砰!」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铅子再次旋转着出膛,带着破空声,再次飞向了被重重保护的织田信长,这一枪仍然没中,不过不是森兰宗介打偏了,而是织田信长被保护的太好了。
「砰!」
第三枪刚刚击发,森兰宗介就知道,打不中了,因为在火铳爆鸣的时候,织田信长有了规避的动作,一个懒驴打滚,虽然狼狈,但躲开了这索命的一击。
森兰宗介叹了口气,盘坐了起来,他知道自己的刺杀失败了,他从腰间摸出了肋差(短刀),准备切腹,他不想连累到自己的恩人赤松则房,这把刀还是赤松则房赐给他的。
他没有介错人,所以这一刀要准,要狠,没有被救活的可能。
在切腹之前,森兰宗介回顾了下自己简短的一生,他勤奋努力刻苦,甚至道德上也算是一个好人,但他的父亲死了,母亲丶女儿被当成了人牲祭祀,他的妻子背叛了他,儿子死在了饥寒交迫之中。
这一切的不幸,究竟是他的错,还是织田信长的错,还是世道的错呢?
不过这一切的不幸,就要结束了,他高高的举起了肋差,用力的插进了自己的腹部,用力一转,横拉了一下,血液喷洒而出,落在了平夷铳,斑斑点点,剧痛传来,他依旧狠狠的盯着织田信长。
森兰宗介的表情很快泛起了疑惑,因为粮道内的武士没有冲上来,而是陷入了苦战之中,喊杀声丶箭矢的破空声丶铁炮等火器的爆鸣声,此起彼伏,整个粮道内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
森兰宗介强撑着注视着战场,早知道,就不自杀了。
在意识消散的最后时刻,他露出了一抹满意的笑容,倒在了平夷铳前,因为织田信长陷入了苦战之中,越来越多的武士,冲进了狭窄的粮道之内。
不仅仅是赤松则房造反了,在这一天,很多大名们,选择了造反。
织田信长忘记了,他这条命是谁的,他这条命不是他的,是大明皇帝的。
因为本能寺之变中,大明军在李诚立的带领下,进入了本能寺,救下织田信长。
本能寺看似是明智光秀发动的,但能够发生,本身说明,在倭国,想做明智光秀的可不止一个人,多少人蠢蠢欲动的野心,都因为大明军在侧,而动弹不得。
这是一种默契,大明册封了倭国国王,大明守备千户所提供了保护,这些大名们,不敢有任何的动作。
当织田信长打算对大明使者动手的时候,这种默契被打破,所有人都开始了动手。
「噗。」
一把太刀砍在了织田信长的肩膀上,很快,他的背后又被太刀划开,一刀两刀,刀光剑影之中,一道道的箭矢丶铅子呼啸而至。
织田信长拼命的反击,但他已经完全力竭,他跪在了地上,又中了几刀之后,倒在了血泊中,看着甬道狭长的天空,喘着粗气,忽然露出了一个释然的笑容。
他累了,真的很累,他宁愿做回那个尾张大傻瓜,也不愿意再做这个名不副实的天下人了。
他竭尽所能的想要带领倭国走出困境,他想要倭人过得更好一点,而不是饱受战国战乱之苦,他努力了,倾尽全力,但最终功亏一篑。
让他无奈的是,他最终没有死在大明军的手中,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他歪了歪头,看向了急匆匆跑来的大名们,他们面色焦急,拼命的击退了袭击的武士,冲到了织田信长的身边,大声呼喊着医官前来诊治。
这是在惺惺作态,即便是在倭国,也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叛徒,等到他必死无疑的时候,再冲过来表现自己的关切。
至于这些大名丶倭国,日后会怎样,只有天知道了。
织田信长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言,缓缓的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片他用力守护过的土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额…」高启愚站在牙旗之下,端着千里镜,看着二条城发生的种种,愣愣的看了许久才说道:「我抱着必死之心而来,就是为了看他们内讧不成?」
「我倒是忽略了倭国喜欢下克上的风气。」李诚立一脸哭笑不得的说道:「要不是大明军镇着,这帮大名,恐怕早就动手了。」
高启愚有些无奈的说道:「下榻迎恩馆,等着倭国内斗出一个结果再说吧。」
都是带兵的大名,不达成共识,织田信长就暗地里自己调兵,要袭杀大明使者,这个结果,大明方面的使者团,都没想到。
到了下午的时候,京都传来了消息,织田信长重伤,正在紧急救治之中,还请天使稍安勿躁,这个消息一出,高启愚就知道,织田信长已经死了。
如果真的是重伤,就会隐情不报,一直等到有个结果,才会对外宣布,既然对外宣布重伤,基本可以肯定已经死了,让所有人做好准备。
秘不发丧,确定权力交割,这种事,在哪里都不算罕见。
这一等,就等了十二天的时间,一直到二月十四日,才有了确切的结果,织田信长真的死了,这十二天的时间,京都城内,时不时就会传来厮杀声,甚至有一次持续了三日之久。
到了二月十四日,杀戮其实还在继续,但是京都城把织田市交还给了大明使者。
织田市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甚至没人惊动她,城里的大名们没有下手的原因,倒是很简单,因为她是大明派来的。
杀了织田市,和杀了高启愚没什麽差别,都是打了大明皇帝的脸,大明皇帝丢了脸,遭罪的就是他们这些大名了。
又等了七天,到了二月二十一日,京都的厮杀终于结束,羽柴秀吉担任关白,被天皇册封为了太政大臣,获赐丰臣氏,至此倭国的实际话事人,成为了丰臣秀吉。
「这份对织田信长评价的论断,我们并不认可。」高启愚看完了京都方面送来的文书,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将文书交给了使者,让他带回去。
丰臣秀吉以关白的身份下的第一道关白令,就是给织田信长定罪。
在这份近千字的关白令中,织田信长成了大恶人,一个依靠自己武力为所欲为丶威逼皇室丶残虐下人丶破坏了神佛教权的大魔王丶大恶人。
丰臣秀吉给织田信长定了十宗罪。
其一蔑佛诛圣,主要是焚比叡山延历寺,三千佛阁化焦土;屠长岛愿证寺,二万信徒填沟壑;更毁石山本愿寺,佛敌恶名远播唐土,这是事实,也是织田信长被称之为第六天魔王的原因。
但其他的都是罗织罪名了。
有的是胡说八道,比如其二乱破国体,假布武之名行暴虐之实,强征十五国农兵,致饿殍千里。
就长崎总督府的长期观察,织田信长治下,平民的生活,比其他大名要好的多,毕竟织田信长的税率是一公二民。
比如其七私通妖邪,把极乐教肆虐的问题,直接扣在了织田信长的头上,好像是织田信长的放纵,导致了邪祟作乱。
有的则是把集体罪名,扣在了织田信长一个人身上。
比如其八祸乱邦交,妄兴征朝之师,引天兵雷霆威罚,这件事又不是织田信长一个人干的,是这些大名的集体决策,是粮价飞涨养不起了,送到朝鲜战场自生自灭。
这十条罪名,只有第一条勉强成立,高启愚不认可这样的评断,也不是为了织田信长正名,而是为了施压,更加明确的说:是在没事找事,无中生有,创造筹码,获得更多的利益。
织田信长是有大明圣旨明确册封的倭国国王,就这麽死了,继任者不是织田信长的后代,而是羽柴秀吉,这里面有太多的文章,可以做了。
高启愚要一点点的试探倭国能够接受的底线,争取最大的条件,漫长的谈判,不会一蹴而就。
高启愚写好了奏疏,将奏疏通过海防巡检送回大明,织田市已经辞行,会跟着高启愚的奏疏,一起回到大明。
织田市站在堺市港的港口,这里依旧非常的繁忙,她看着京都的方向,仍然无法相信,自己那个无所不能的哥哥已经死了,就这麽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
织田市登船,海鸟飞过了甲板,海风在她的指间划过。
或许,当初织田信长死在本能寺,还能少承担一些骂名。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