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6章 我们也不需要烧开水(2 / 2)
「不光是掌握……」彭觉先耸了下肩膀,「相关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其实早就在小功率的……实验装置上验证过很多次,技术路径是成熟的。至于更大功率的验证……那就只能等到XS-1发射之后了。」
他不可能告诉对方具体哪些军用型号已经使用了相关技术,只好用个语焉不详的说法代替。
胡长贵眨了眨眼睛,六十来岁的他此时像个好奇宝宝,下意识抬头望向窗外的夜空:
「可是这……来得及吗?」
「我的意思是,XS-1不是也在规划中?」
他下意识觉得太空项目的周期应该更长。
这一次,四人脸上的笑意更深了。
常浩南微微摇头:
「实际上,整个「信标」中继基地都已经进入了地面建造阶段,进入要比示范堆快得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XS-1空间电源,以及三个桁架连接舱段都会在2017年内发射入轨,并开始提供运行数据。」
2017年!
在轨运行!
胡长贵的大脑被这接踵而至的信息量冲击得几乎停止了运转。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麽,却发现一时词穷。
只能愣愣地坐在原地。
此时此刻,他感觉自己好像是个外人。
但转念一想,发现整个房间里好像只有自己既不是院士,也没在工建委挂个职位……
好嘛,原来真是外人!
见到胡长贵已经陷入了深深的emo,常浩南转而把目光重新投向兰新志:
「从这个大卫·特莱的表态来看,对方最后的信心恐怕不是什麽聚变电站,而是在他们自认为拥有的「半导体优势」上面。」
兰新志脸上也跟着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没错,目前国外的主流舆论仍然认为,咱们是通过TSMC的非法渠道获得了少量批次的7nm制程晶片……据说华盛顿那边已经派了好几个工作组,把TSMC上下给折腾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听到这里,常浩南长长地丶无声地呼出一口浊气,仿佛要将胸中积压的某种情绪彻底排出:
「既然这样,那我想……是时候把我们的牌打出去了。」
……
三天后。
晚七点整,央视综合频道的新闻节目准时开播。
在例行播报了当日的重要时政新闻和国际动态后,画面切换。
主持人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播报导:
「下面播送本台记者采写的专题报导:自主创新铸『芯』魂,国产晶片迈入新时代。」
紧接着,是一段长达5分30秒的专题片。
镜头首先掠过津门BHX区一片现代化丶整洁宏大的厂区。
巨大的「华芯国际」LOGO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随后,画面切入高度洁净的晶片生产车间。
穿着全套无尘服的工程师们,在自动化程度极高的设备间穿梭。
接受采访的基地主任黄炜面带自豪:
「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攻坚克难,华芯国际已经全面攻克了等效7纳米工艺节点的全部关键技术难关和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高精度光刻丶多重曝光丶原子层沉积丶高深宽比刻蚀丶先进金属互连等核心环节,良品率稳步提升,已达到规模化量产的要求。」
镜头切换,展示着晶圆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流转丶被精密设备加工的细节画面,以及最终产出的丶在显微镜下呈现复杂电路结构的7纳米晶片晶圆。
「目前,我们的津门基地正在开足马力,全力生产,」黄炜继续道,语气中透露出强烈的使命感和产业担当,「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自主可控的先进位程晶片,填补因外部因素导致的市场空白,全力保障国内信息产业,特别是通信丶人工智慧丶高性能计算等关键领域的晶片供应链安全与持续发展!」
最后的镜头,似乎是定格在黄炜自信的微笑上。
但摄影师却刻意没有使用镜头虚化。
因此,观众得以清晰地看到。
在黄炜身后不远处,一台光刻设备的侧面,喷涂着「ArF-1800」的型号标识。
当然,还有长光集团丶上沪微电子集团和火炬集团的三个品牌标志。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