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1章 希望他们幸运(2 / 2)
电话那头自然是连海化物所的张韬院士。
由于火炬实验室近一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Ga-Ge(0001)上面,Co-C-hBN材料主要是由对方着手组织研发和推广。
「看到了,刚看完。」张韬的声音带着点嘲讽,「这帮老美,学得倒挺快,连措辞都抄上了。」
「不是措辞的问题……」常浩南话才开了个头,就听见对面说道:
「我知道你想问什麽……刚才我已经覆核了所有海关备案记录和我们内部掌握的流向监控。」
「结果呢?」常浩南难得地有些急切。
「无论是Co-C-hBN成品,还是关键的中间体材料,过去一年流向LG化学和特斯拉相关供应链的量都在正常商业合同范围内,绝对没有足以支撑他们大规模量产装车的异常囤积。」
「也就是说,不可能靠库存硬撑。」常浩南揉了揉眉心,「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他们已经……或者自认为已经掌握了单独合成Co-C-hBN材料的技术路线?」
犹豫片刻后,对方也对此表达了赞同。
「那张院士,最近一两年,物化所这边在Co-C-hBN的核心工艺环节,有没有出现过值得深挖的泄密风险?」
这个问题有点敏感,一般人不可能跟张韬说得这麽直白。
但常浩南显然不是一般人。
而且他们俩之前就讨论过相关事宜。
电话那头,张韬似乎陷入了回忆。
过了一小会儿之后,才重新开口道:
「大概一年前,保密部门揪出过一个叫付琴霞的博士后,她试图窃取部分Co-C-hBN相关的工艺文件,目标是卖给境外……只不过手法相当拙劣,甚至可以说业馀,所以人还没离开研究所,就被我们锁定了。」
「另外,她弄到的正好是常院士你之前放过来的假资料,总之完全没有泄密的可能。」
常浩南也没想到,自己随意做出的准备,竟然真能有人上钩。
「这条线上还有其他人麽?」
「没有。」张韬肯定道,「她的上线是通过加密网络单线联系,行动指令粗暴简单,整个布局看似花了几个月,但执行层面漏洞百出,完全不像是专业情报机构的作风,国安那边认为是一次炮灰式的试探,或者某个商业间谍组织的低级失误。」
到这一步,常浩南其实已经可以确定,泄密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剩下无非是看对方到底有没有拿到提前安排好的假信息。
「跟这个付琴霞有接触的人呢?有没有可能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人利用了她接触资料的机会,窃取了其他信息?」
张韬闻言发出几声苦笑:
「这个调查范围可太大了……连海所毕竟不是全封闭管理,日常科研交流丶学术访问丶学生进出……人员流动是常态。特别付琴霞出事那会儿,正好是研究生毕业季,人来人往情况更复杂。」
「安全部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排查,最终只能确认,真正掌握完整Co-C-hBN合成路线的核心研发团队,包括我在内一共二十四个人,背景丶行为轨迹都反覆核查过,绝对可靠。」
电话里沉默了几秒,常浩南能想像到张韬在另一端紧锁眉头的样子。
「哦,对了!」
突然,后者像是想起了什麽,补充道:
「当时和付琴霞在同一个课题组办公室的,还有一个叫林涵的硕士生,这个人自从毕业之后就一直失联,有说法是她自行申请出国深造去了……不过后来也没发现任何支持进一步调查的证据,包括付琴霞本人也不认为这个林涵涉及此事。」
一个刚毕业的硕士生,在付琴霞行动前就「恰到好处」地离开,然后人间蒸发?
这巧合未免太刻意了些。
从调查的角度,没证据确实不好往下查。
但常浩南不是安全部门,考虑问题不严格依赖证据。
「张院士我们料敌从宽。」常浩南沉声道,「假设这个林涵,就是付琴霞背后那只更隐蔽的手,是真正的『暗桩』……」
张韬找了个空当打断他:「林涵只是个硕士生,研究课题和Co-C-hBN材料研发组八竿子打不着,根本没机会接触到相关实验室和资料库……就算她真有问题,也只能接触到付琴霞偷走的那份假资料,能有什麽用?」
听到这里,常浩南的心思已经活泛起来。
那可太有用了。
「被付琴霞拷贝走的,包括假资料的哪些部分?」
为了保证真实性即便是假资料,常浩南也准备得非常完整。
一个人不太可能全都拿走。
张韬回忆道:「主要是『单分子阵列雷射编程设备』的操作原理简化版,还有……调整碳纳米管衬底曲率的一种特定调节方式,应该就这两部分。」
常浩南沉默了几秒钟,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突然,他紧绷的神情松弛下来,甚至从喉咙深处发出一声短促而低沉的笑声。
「呵……」
轻笑声通过听筒传到张韬耳中。
「你笑什麽?」张韬有些不解。
「没什麽」常浩南压住笑意,但语气中仍然有几分调侃的味道,「如果特斯拉和LG真的拿到了那份『假资料』,还把它当成了『真经』……」
「那我只能祝他们好运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