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09章 常院士还是保守了(2 / 2)

加入书签

算是常浩南那天测试的高清重制版——

左侧,是一块普通的冕牌玻璃棱镜,一束白光通过它,在屏幕上分散出标准的彩虹光谱——红丶橙丶黄丶绿丶青丶蓝丶紫。

红色在外侧,紫色在内侧。

而右侧,正是他们刚刚在地下室看到的那块双负折射平板透镜。

同样一束白光穿过它,在屏幕上形成的彩色光带……

顺序赫然相反。

「果然……」张汝宁和吴明翰几乎异口同声。

「完美!简直是完美的互补!」前者更是激动地用手指敲击着桌面。

作为光学系统专家,他当然清楚这种特性在消色散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价值。

吴明翰也兴奋地搓着手:

「难怪常院士您那天提到鑥铝石榴石呢……有这麽一种材料,解决色差和像差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

而张汝宁则已经想到了更上一层:

「不不不,不光是色差和像差的问题……」

他伸手沾了点水,在茶几上比划着名:「还能简化光刻机物镜组的复杂程度,给整个物镜组的孔径角留出提升空间……这样就只需要解决一个光路遮挡问题……」

他的思路越来清晰,人也越说越激动,甚至有些坐不住了。

仿佛下一秒就要起身冲回长光开始画设计图。

不过,常浩南却没有着急。

还抛出了下一个关键点。

「张研究员,您刚才提到的折反式系统设计中,除了色差和像差,似乎还有一个核心难题?」

张汝宁立刻点头,眉头微蹙:「是的。那就是光路遮挡问题。」

他拿起笔,在便签纸上快速勾勒出三组简化的折反式物镜示意图。

「在折反系统中,我们使用反射镜来折迭光路,缩小系统体积。」

他指着草图上的反射镜位置:

「对于反射镜而言光线越接近垂直入射就越有利于图像校准,但完全垂直的入射光又必然导致两个反射镜之间遮拦成像光束,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矛盾。」

张汝宁在代表光束的线条上画了个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的主流方案,是采用离轴非对称的视场设计。」

「简单说,就是让光束不是对称地通过系统中心,而是偏心地丶非对称地通过。」

「同时,增加反射镜之间的距离,为光束留出通过的空间。」

他在草图上示意了光束的偏转路径和反射镜之间拉开的距离。

「但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非对称视场会导致系统像差,尤其是彗差和像散急剧增大,校正极其困难。」

「同时增加镜间距也会导致系统体积增大,失去折反系统『紧凑』的优势,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张汝宁放下笔,语气带着一丝无奈:

「这也是折反式物镜设计的核心瓶颈之一。」

他看向常浩南,想听听对方有何高见。

和半个小时的心态已经截然不同。

常浩南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拿起那张草图,仔细端详了片刻。

「刚才你们看到的Ga-Ge(0001)材料,除了具有负折射率的特性之外,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

他手指轻轻点在那片代表负折射材料的「透镜」位置上:

「它是一种高度各向异性的材料……主要体现在它对不同偏振方向丶不同入射角度光线的透明度上。」

说到这里,常浩南也觉得有点戏剧性。

当初之所以把这东西弄成各向异性的,纯粹是无奈之举。

因为各向同性的负折射率材料实在做不到透明。

结果,反而派上了用场。

「也就是说通过控制其晶向和表面处理……」

他还在组织语言的时候,张汝宁已经想到了后面的内容:

「有可能让同一块镜片对某些范围入射的光线进行折射,而对另外一个范围入射的光线进行反射?」

跟聪明的内行说话就是省事。

常浩南直接点头:「就是这样。」

张汝宁的声音已经有些颤抖:「所以……我们可以设计一种……混合元件?」

「它既能在某些区域充当负折射透镜,又能在其他区域充当反射镜?甚至诱导全内反射来改变光路方向?」

「而且这一切,是可以通过材料的本徵特性和设计来实现的?」

其实他基本确定自己的思路没错。

但这一切实在过于美好,以至于根本就不像是真的。

如果真能实现,就不仅仅是简化设计,而是完全跳出传统折反和折射系统的框架,几乎重构了物镜组的实现方式!

「我现在脑子有点乱……」张汝宁揉了揉额角,「但从我的经验判断,如果引入这种材料,那麽折反系统的设计难度……大概能降低到和全折射系统类似的水平。」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动,看向常浩南的目光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郑重和敬佩。

「常院士,我收回之前所有的疑虑。」

「您带来的,不仅仅是新材料,更是一种颠覆性的光学设计哲学!」

「我请求立刻启动三方联合攻关!」

「ArF-1800的设计方案,必须,也必然要基于此,进行彻底的丶革命性的重构!」

「……」

这下子,连吴明翰也忍不住要插上一嘴:

「如果是要把折射系统和折反系统融合,那麽我们华芯国际……应该也能提供一定帮助。」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