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36章 豪华的审稿阵容(1 / 2)

加入书签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怀尔斯突然感觉到有些迫不及待。

这篇论文,他大概率是看不懂的。

所以需要找个专业人士。

虽然所谓专业人士,也不可能马上就看懂。

但至少能确认一下,是不是有明显的疏漏。

佩雷尔曼当然不可能是什么民科,不过,在历史上也确实多次发生过数学家自认为解决了某个重要问题,结果却在很早的地方就被发现出了错误的情况。

尤其是从这篇论文颇为逆天的篇幅来看,恐怕其中会涉及到一些新的理论框架。

一般来说,得益于学术期刊和互联网的极大发展,今天的数学家即便需要从头开始发明轮子,也有足够的机会先把轮子单独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以免出现“把车造出来了才发现轮子是方的”这种情况。

但眼前的情况显然不一般。

按照怀尔斯的推测,两位作者恐怕已经在证明庞加莱猜想这个方向努力了多年。

而眼前这篇论文,应该是他们所有工作的总和。

至于之前那篇《数学年刊》上的文章……

大概率只是为了让其中叫常浩南的作者不会出现的过于突兀,而随手拿出来发表的罢了。

嗯,一定是这样。

想到这里,怀尔斯一边四下张望,一边向旁边的孔采维奇问道:

“我记得……理查德·汉密尔顿今天也过来了吧?”

刚才打开论文的时候他就注意到,最前面的摘要部分中多次提到了“里奇流”这个概念。

哪怕怀尔斯并不研究拓扑学,但也知道谁是这方面的专家。

“我之前好像在会场另一边见过他。”

孔采维奇回答道。

“走,去找他。”

怀尔斯此时也顾不上亚瑟·杰夫还在台上回答问题,当即捧着笔记本电脑离开座位,拉着孔采维奇从会场中间的过道朝另外一边走过去。

阿拉什对眼前的场面有点发懵,但也只能选择赶紧跟上自己的导师。

好在今天到现场参会的足有上下两层上千号人,所有人的关注点又都在最前面,所以倒也没有几個人注意到,两名堂堂菲尔兹奖得主跟做贼一样,猫着腰在会场中间乱窜……

孔采维奇的记忆力不错。

在他的带领下,三人没用多长时间就找到了坐在会场靠右侧第二排的汉密尔顿。

后者此时面露愉悦地听着亚瑟·杰夫解释为何没有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纳入到七大问题之中,显然心情不错。

毕竟,一直坚定地相信,利用里奇流方程式,将有可能证明瑟斯顿的几何化猜想及庞加莱猜想。

“怀尔斯教授?孔采维奇教授?”

汉密尔顿下意识地想要起身。

这二位在数学界还是有亿点江湖地位的。

尤其是安德鲁·怀尔斯。

尽管有一部分人认为,他的证明方式并不符合费马口中“精妙”的形容,因此费马大定理很可能还有其它证法。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延续了350年、难倒了高斯、欧拉、希尔伯特等一众大佬的难题,终究是在怀尔斯手中终结的。

仅凭这点,他就足以跻身当世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不过怀尔斯眼疾手快,赶紧制止了汉密尔顿的动作:

“汉密尔顿教授,今天早上,准确地说,就在刚刚,我的学生看到了一篇论文。”

他说着把笔记本电脑打开,放到了前面的小桌板上。

汉密尔顿心说什么论文不能等一会再看,非得这时候跑过来找我,但转过眼去就看到了论文的标题。

《任何一个单连通的,闭的三维流形一定同胚于一个三维的球面》

他刚还在思考庞加莱猜想的证明问题,结果现在就来了篇论文,说已经证出来了?

“这是哪个出版社收到的投稿?”

在查看具体内容之前,汉密尔顿几乎是下意识地问道。

怀尔斯看了看身边的阿拉什,然后摇摇头:

“不是哪个出版社,是arXiv网站,或许你应该也听说过。”

“这我当然知道,文档左上角还标着网站的网址呢。”

汉密尔顿指了指电脑屏幕,然后继续道:

“我的意思是,作者在把文章挂到arXiv的同时,总要向某个杂志社投稿的吧?”

一阵沉默。

显然,并没有人能给出回答。

这样一篇论文出现在arXiv上就已经很不正常了,后面再发生点其它更不正常的事情也很正常……

汉密尔顿只好把文档往下翻。

然后,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不是佩雷尔曼,而是常浩南。

大概半年之前,他就在给《数学年刊》审稿的过程中看到过这名作者的文章。

汉密尔顿甚至还能清晰地记得那篇文章的内容。

其中一个结论便是,利用里奇流完成的拓扑手术,可以用来构造几何结构,从而把不规则的流形变化为规则的流形。

那个结论,对于他在学术圈中的地位,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而既然上一次常浩南就选择了数学年刊进行投稿,那这一次,哪怕是按照惯性,继续选择数学年刊似乎也应该是很合理的……

汉密尔顿甚至想直接掏出手机,给米凯尔·拉格斯泰特打个电话,询问是否有这么一篇文章投稿。

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

一方面,毕竟都是学者,还是要矜持一些。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已经看到了这篇论文。

而出版社,无论是哪一家,都显然还没看到。

否则这么大的事情,早就该直接联系所有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了。

这意味着,相比于约翰·摩根、布鲁斯·克莱纳、瓦伦丁·贝纳胡等同行,他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等某个编辑看到,再找人审稿的时候,他作为几何拓扑学路线的代表人物,又比别人更早看到论文。

大概率可以作为审稿团队的主导。

没必要节外生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