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51 章(2 / 2)

加入书签

“有冤情的应该另有其人才对。”

比如接了皇命,临时赶赴荆州赈灾、平乱,收拾巡抚留下的烂摊子,兢兢业业干了两个月的活,好不容易把荆州的事理顺,回京却还要被诬陷弹劾的十一。

“非但如此,这冤情还是那些个号称为民请命的举人们亲手缔造的,朕说他们是酒囊饭袋,说冤了吗?”

前面无论是言官的弹劾也好,还是市井中的流言也罢,只是看着热闹,事实上常见得很,谁还没挨过几l次弹劾呢。

但后面,先是有国子监学子公然斥责朝廷在十一皇子一事上的不作为,又有参与会试的举子集体到宫门前静坐,劝谏皇帝秉公处理,这可都是前人没有的排面,几l乎就算是将此事定了性。

毕竟在世人眼中,相比于皇室,读书人才是跟他们站在一起的。

举人老爷们能替荆州百姓说话,诸位大义啊!

不用想了,此事一定是真的。

事发不过几l日,证据还没呈送到京城,民意居然沸腾至此,让皇帝和谢昭的名誉扫地,可都是读书人们的功劳。

“给无罪的人定罪,和屈打成招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你口中的其心可表?”

“分明是其心可诛!”

皇帝的质问一声重过一声,如一记记重锤敲在三皇子心上。

如果那些举子是其心可诛,那替举子们说话的自己又是什么呢?

同样是其心可诛啊!

这哪里是在骂那些举子,分

明是骂他!

三皇子心神惶惶,皇帝于皇子们来说既是父亲又是君主,皇帝的几l句斥责,就有如泰山压顶一般,压得三皇子喘不过气来。

只不过是几l息的时间,三皇子就坚持不住了跪倒在地。

“父皇息怒,儿臣只是觉得他们也是被人蒙蔽利用了,并非有意陷害十一……”

三皇子一边说着,一边小心观察皇帝的神情,发现皇帝依旧冷着脸,没有半点缓和的意思,终于不再头铁了,麻利地低头,主动承认错误。

“此事是儿臣考虑不周。”

“你何止考虑不周!”皇帝指着三皇子骂了一句。

三皇子把头埋得更低了。

好在皇帝也只是骂了一句,说到底,三皇子什么德行,皇帝心里再清楚不过了。

以他的智力,可能真就是单纯地帮读书人说话,没有考虑更深的东西。

可也正因为他的想法太单纯,才显得越发的蠢!

蠢得皇帝都懒得再多说他一句。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三皇子也只是帮着举子们说了几l句话而已。

比起操控秋粮案,贪墨两千多万石粮食的大皇子,和带兵逼宫的二皇子来说,实在是不值一提,被皇帝骂两句就已经是顶天了,不能指望更多。

谢昭低着头悄悄翻白眼。

读书人在宫门口顶着太阳坐了半天而已,好三哥就已经在帮着说话了。

那你弟弟我被安了一箩筐的罪名,但凡皇帝疑心再重一点,都有可能被治重罪、削俸削爵的事你是半点儿不提啊。

要说这事儿是三皇子故意给谢昭找麻烦,那倒是也没有。

只不过在三皇子心里,谢昭远没有他在读书人当中的威望来得重要罢了。

这点谢昭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们只是同父异母的便宜兄弟罢了,谈不上有多深的亲情,可至少你也别表现得这么明显啊。

像现在这样一眼就看出来了,我要是不回敬你一点儿什么,还真是不太舒服。

谢昭捏着腿,正思考该怎么怼回去,那屏风就像是知道谢昭在想什么一样,显现出了‘三皇子’的身影。

彼时静坐已经进行了一日夜,举子们不吃不喝不能休息,初秋的晚上也有些凉,第二天上午就有人坚持不住发起了热。

在此时的大燕,风寒发热可不是小事,严重的兴许会因此丧命,必须得尽快看大夫退热才是。

可如今他们正在静坐,皇帝又迟迟不肯表态,谁也不能提前离场,发热的人就只能靠一口气硬撑着,奢望着皇帝突然英明,采纳他们的建议,他们也就可以去看大夫,休息休息了。

可皇帝一辈子经历过那么多风雨,意志力可比他们想象的坚定多了,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场威胁到。

又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宫中始终没有给出回应,可皇帝稳得住,那些发了热的举子却是一刻也坚持不住了。

在所有人都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一个没有参与静坐的举子,突然想到曾经在三皇子那里受到过的礼遇,秉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原则,敲响了三皇子府上的大门。!

二十七天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希望你也喜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