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41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241章

*

汉家安定天下的最高战略一直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到了大宋有点走极端,但是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从来没有变过。

不战而屈人之兵,换句话说就是以德服人。

吐蕃木征部明显不愿意臣服大宋,王韶接下来的任务除了经营已经到手的通远军镇洮军就是招抚木征。

手段可以是劝降,也可以是武力征服。

大宋的朝堂能消停半个月都是稀奇,这次也不例外。

辽国张罗起三十万大军却雷声大雨点小的事情让朝中那些畏战如虎的大臣安静了几天,等西北战报送回京城,一群人关于招抚木征的问题又开始吵。

以王安石为首的大臣态度坚定必须收复河湟,木征所掌控的洮河地区是重中之重,无论如何不能放过。

以枢密副使吴充为首的部分大臣主张将已经改名为镇洮军的武胜军还给木征,好让木征感受到大宋对他的友好永远心向大宋。

官家:……

谁给他们的错觉让他们觉得能这么干?这么多年大宋靠这个法子收服过一个番邦部落吗?

官家已经懒得和那些动不动就提议给番邦送地盘的家伙吵架,只要他听不见就等于没出现,那些人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吧。

木征控制的洮河一带位于西夏上游,河流上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是不择手段丧尽天良,从上游投毒都能让西夏元气大伤。

咳咳,此法有伤天和不能用,他就是打个比方。

总之就是,目前木征占据的地盘必须得回到大宋手中。

那儿不光是西夏上游,还是大宋进入河湟的必经之地,河湟本就是汉地,以前是大宋没能力收复失地,现在有能力了必须安排上。

那些动不动就想割地求和的家伙也别忙活了,岭南欢迎他们全家。

乱七八糟的话不用管,听他的就行,能招抚就招抚,不能招抚就武力打服,总之必须将失去多年的土地拿回来。

收复失地天经地义,这事儿大宋占理。

皇帝的态度在那儿摆着,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通远军和镇洮军都是番邦聚居地,连打带劝能让绝大部分部落的首领都低头听话,剩下那些实在不愿意归附也没关系,直接杀了以儆效尤。

主动归降的有官职爵位,被劝降的也有官职赏赐,挨过打的愿意听话也有奖赏,实在不愿意听话的还能人头落地。

待遇阶梯如此明显,别说通远军和镇洮军的番邦部落首领要缩着脖子做人,连木征和更远的董毡麾下的部落首领都开始人心动摇考虑后路。

给汉人当小弟不是啥丢人的事儿,祖先能干他们也能干。

就是说,主动归附会不会卖不上好价钱?

都说上赶着不是生意,被汉人劝降才有牌面,主动找上门总感觉低人一等。

可是汉人招降也要挑挑拣拣

,万一对家被挑上他们没有被挑上怎么办?()

??y??????膉?????譓?????????赑???秊?虎?

?本作者醉酒花间提醒您《[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是求稳主动服软请求归附,还是坐等汉家使臣到他们族地招降?

很多部落首领都想选后者,但是他们又不确定后者保不保险,于是就一直纠结着拿不定主意。

汉家大军一时半会儿打不过来也没关系,他们这是未雨绸缪,等到打过来再纠结就来不及了。

唉,真愁人。

王韶不知道远方吐蕃部落首领们在发愁什么,他最近在忙着修堡寨屯田经营刚到手的地盘。

通远军离秦州太远,镇洮军离秦州更远,两地都很容易被掐断补给,屯田筑堡迫在眉睫。

秦州官府的人要以秦凤路的军务为重,能跟他一起深入河湟的官员不多,冯京直接从京兆府派了好些人过去帮忙。

官家已经明言要王韶收复失地,他这个转运使必须得把后勤工作做好。

有冯京的帮忙和王珪的一路绿灯,王韶先在通远军西北不远处修建渭源上下两堡,然后将渭源堡到秦州的渭水沿岸五百里都划为可供开垦的土地。

地广人稀的地方最适合搞大规模屯田,百姓不够士兵来凑,只要把田垦出来,接下来打仗的物资就有了。

先开垦荒地囤粮,然后找个合适的地方设市易司来吸引商贾赚钱养兵,就和种世衡老将军当年经营青涧城一样。

只要进行的顺利,他们不需要朝廷另外拨钱,只靠边地贸易也能筹集到足够的军费来收复失地。

进行的顺利的前提是没人反对,屯田还好,转运司可以直接做主,设市易司需要京城的许可,京城不同意边地就设不了市易司。

问题是,有人觉得在通远军设市易司会影响秦州的税收,而且通远军离大宋腹地太远,在那边攒钱囤粮风险太大,不管是屯田还是设市易司都持反对意见。

之前为什么反对深入西夏境内修筑罗兀城,现在就为什么反对在通远军屯田设市易司。

冯京有资格批准王韶在渭水沿岸屯田,却没资格批准他在通远军设市易司。

不过没关系,天下终究是官家的天下,官家同意就行。

冯大人到陕西来就是奉旨搞钱,通远军设市易司赚的是番邦部落的钱,就算对秦州的生意有影响也不会太大。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做生意最忌讳束手束脚,干什么都瞻前顾后还赚什么钱?

这不让干那不让干,他们不穷谁穷。

还好官家清醒。

冯京给通远军市易司准备了三十万本钱,其他地方的市易司都是这么多本钱,通远军市易司随大流,三十万不算多也不算少,有什么急需用钱的地方还有陕西转运司撑着,不怕钱不够用。

通远军的垦荒屯田和边地贸易进行的如火如荼,定边军的垦荒屯田和边防建设也进行的热火朝天。

管理城池第一步:统计现有真常驻人

() 口。

定边城是一座废墟上新建的城池,百姓寥寥无几,入目所及全是兵。

很好,第一步省了。

管理城池第二步:了解周围的环境吸引常驻人口。

城外有几座山几条河多少适合开垦的荒地?有没有尚未发现的矿产资源?通往四面八方的道路是否通畅?现有的舆图准确不准确?

这种事情放别的地方需要大量人手现场勘察,对苏景殊来说却很简单,他只需要沿着现有的舆图跑一圈就能将定边军境内所有山水道路矿产资源标的清清楚楚。

描图,他是专业的。

就是耗时间。

舆图这东西属于机密,苏景殊手里留一份,往京兆府送一份,往京城送一份,除此之外能看到的几乎都是几十年前的旧图。

周边的自然资源勘察完毕,之后就是滋生人丁,别管抢来拐来还是骗来,只要来了就是他们定边城的人。

西北沿边各堡寨刚建起来的时候人口都不够,城中主官刚上任时都会使出各种手段招募人手,有那么前辈给他探路,照猫画虎学也能学出点成绩来。

苏知军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干劲是可以传染的,连惯爱逃滑的姚古都不再找借口溜去军中玩了。

“老师,王大人可以在通远军设市易司,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定边军设市易司?”小姚同学对通远军那边申请设市易司时描绘的前景非常心动,通远军能干他们定边军也能干,官家连王大人的请求都能答应,他们家老师出面还不是手到擒来?

冯大人给了通远军市易司三十万本钱让市易司借钱给来往的商贾做生意,做什么生意要听市易司的安排,借出去的钱要在两年内还清,最重要的是没有利息。

借钱不要利息的规矩一出,整个西北的商人都开始往那儿跑。

去通远军经商要遵守的规矩多没关系,他们借钱不要利息啊!

买什么卖什么都要听指挥没关系,他们借钱不要利息啊!

两年内必须要还清没关系,他们借钱不要利息啊!

借钱不要利息对商人的吸引力巨大,大宋官方借贷只有青苗贷,仅限于农户种地用,就那也有利息。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贫苦户的不要利息的借款,但是和商人没关系,他们连青苗贷都借不了,更不用说其他的。

朝廷好不容易有个针对商户的不要利息的借贷,就算远在番邦聚居的犄角旮旯他们也得争着抢着去。

姚古想的很简单,论地理位置定边军不比通远军差,通远军都有大批商人争先恐后往那边赶,他们定边军肯定也行。

“设市易司的前提是有人口,通远军有原住民,咱们定边军有什么?”苏景殊叹气,“咱们定边军什么都没有。”

姚古小声嘀咕,“附近的党项部族挺多的,先抓几个过来充门面,慢慢的人就多了。”

苏景殊:……

同志,反派思想要不得。

眼馋别人越看越眼红,他们还

是专心干自己的事情吧。

屯田最重要的是灌溉,开垦荒地的同时还要挖沟渠。

他们这儿是无定河上游,往东是保安军一直到绥州乃至河东路。

西北缺水,能用来灌溉的河流只有那么多,上游引水要和下游打声招呼,不然旱季容易起冲突。

村子和村子争水都能发展成大规模械斗,州军之间争水估计跟打仗没区别。

定边军刚成立,连知军衙门的官员都是从京兆府薅来的,屯田使则是由身兼多职的知军大人兼任。

债多不压身,兼任的职位多了也就没感觉了。

底下人已经把设计好的水渠路线画好送上来,苏知军看过之后要拿给下游各州的主官看,各地都没意见才能开工。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上游直接把水流堵死下游不会卡住不批,都是大宋的城池,难兄难弟相互扶持,争风斗气往后排,吃饱肚子最重要。

想在西北屯田没那么容易,几乎每座堡寨外面都有上千顷的荒地可以开垦,但是屯田效果好的却寥寥无几。

中原的田肥沃人人争抢,西北的田有时候分到农人手上农人都会弃田不种举家逃荒。

让百姓定居难,让定居的百姓安心耕种更难。

屯田艰难不光因为土地贫瘠不好种,还因为每到收获季都会有马匪过来打秋风。

大部分都是党项人,偶尔也有啸聚山林的汉人。

农人辛辛苦苦种了一年,临到收获却被马匪抢走粮食,有时候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时间长了自然没人愿意种地。

定边军这位置……

算了,年轻人有干劲是好事,让他折腾去吧。

苏景殊也知道定边军的位置有点危险,但是来都来了,总不能什么都不干就先怕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