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第十三次直播⑩(1 / 2)
薛家,宝钗听闻是探春来访,笑着迎出来,没忘了道: “稀客,真是稀客……”
探春一本正经,要与宝钗见礼,谁曾想宝钗又顺嘴说出来一句: "………命中该着招贵婿的。"
探春的脸腾的一下就红了,心道敢情亲戚们全都知道她的糗事了。她连忙嗔道: “宝姐姐,人家当你是个正经的好人来求教的……"
宝钗故意逗探春:“说你命中该招贵婿便不正经了吗?我这儿还有一道消息要告诉你——”
“南边的客商说了,皇上已经下旨约束海疆边军,万勿妄启边衅。南海诸国托了一些有分量的海商向朝中上边,远为友好睦邻。此后南方战事消弭,料想是不会再轻易打仗了。"
探春没曾想到宝钗会带来这么一个消息:这意味着,自己日后不用再“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散”了。探春心头顿时一喜。
然而再细想一回,探春顿时又省起:若是如此,贾府日后再犯事,岂不是连个“将功折罪”的机会都没有了?立刻又是一忧。
忽喜忽愁之间,宝钗也不再随意与探春玩笑了,道: “放心吧!俗话说,船到桥头自然直,我哥哥打杀人的案子刚出来那会儿,我也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可现在,日子过着过着,却似乎渐渐过顺了。”
探春一想:果然自己与宝钗是同病相怜。
她便叹息道: “以前看天幕上说林姐姐、宝玉哥哥、凤姐姐还有宝姐姐你的时候不觉得,如今我自己经过这一遭,才真真知道那滋味,当真是如坐针毡,一刻都听不下去,然而又不敢不听,生怕错过了什么……"
天幕上将宝钗说得十分刻薄,说她"冷血”什么的;探春寻思说自己也没见得有多客气, "兴利除宿弊”虽然得到少许夸奖,但终究被预言为一场失败的尝试。而她本人,也被天幕上说是有“庶出焦虑”的。
原本探春还在担心:如今是不是全天下人都知道,荣国府的三小姐是一个因庶出而焦虑自卑的姑娘了。然而看那天来给贾母诊脉的太医那副全不知情的样子,似乎又还好.…
“正是呢!"宝钗与探春聊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件事,转头对金钏儿说: “去将晴雯姑娘请来,说今日有一位书法大家造访,刚好可以解答她的疑问。"
金钏儿应了一声去了,留下探春坐在宝钗跟前发呆: “晴雯?”
“晴雯她不是……”
上次天幕说了晴雯会被撵,结果晴雯就自请从府里出去了。这件事在府里丫头们当众炸了锅,探春自然也听她们说了无数遍,有说晴雯气性忒大的,明明在府里娇生惯养着,听了天幕上说着没影的事儿就这么出去了;也有佩服晴要敢走出这一步的。
谁能想到,晴雯竟在宝钗这里落脚了。
不一会儿,就听见脚步声急急匆匆,还真是晴雯来了,俏丽容颜一如往昔,手中却抱着几个卷轴,一见到探春,就喜孜孜地上前行礼,道:“三姑娘好!若是三姑娘再不来,我就真的要求宝姑娘带着我,厚着脸皮再到府上去求教了。"
说着,晴雯将怀中抱着的卷轴尽数放下来,堆放在探春面前。探春惊讶不已,忙问:"这是要做什么?"宝钗一笑,伸手从身边取了一枚小小的炕屏,推到探春面前。
"这就是晴雯姑娘绣的。如今,她已是我绣庄里的一等绣师了,手下带着七八个二等绣师,再往下还有好些个打下手的小姑娘。"
探春看着那幅绣工精美至极的炕屏,足愣了好一会儿,才省过来: "这是.…"慧纹’?"
“正是!"宝钗笑着点头道, "如今我们又想了个名字,叫做‘闺绣’。”
"若非天幕上提起,我还想不到绣庄的女孩子们完全可以做这个营生。"
"之前晴雯缠着我,想要问这里头好几幅名家书法运笔是怎么运的。我想我在这上头又不擅长,正好你又是个写字的大家。不如哪天去府上拜访你,让她一次问你问个够。谁曾想今日你就先来了!"
晴雯笑眯眯地看着探春,一副“三姑娘就等着你了”的表情。
随后她就打开了一幅卷轴,探春一眼扫去,便知那是一幅宋人的行草,仿的是米癫之风。探春便伸出手指,蘸了一丁点儿茶水,在桌上写划,比划给晴雯看。
而晴雯则赶忙从自己怀中取出一张用来画花样子的纸张,抽出一截用来画眉的炭笔,捧在手中,那支炭笔就随探春画出的轨迹,在纸张上扭来扭去,何处轻何处该重,她自有小小的记号画在旁示意。
探春
将晴雯所问的——都指点完了,又定定地凝神望着宝钗推出来的那幅“慧纹”炕屏,发觉那炕屏上的双面透绣,简直千真万确就是书法,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草书的笔划无异,甚至隐隐透出些名家风范。
探春忍不住惊讶地问道: “晴雯,你……这么短短几天,你竟然识了这么多字了?”
晴雯顿时一跺脚,嗔道: “我的好三姑娘,您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说着,抱起那些卷轴作势要走。宝钗在一旁笑得开心,拍手道:“这下可好,总算有个‘镇山太岁’过来,能押着我们晴雯姑娘学读书认字了。"
原来这晴雯天赋天生与她人不同,她绣那些名人书法,不需要认识字,全当那些书法是一幅画儿,她在这些“画儿”中寻找那些笔划的意境,再将它们照搬到绣布上去。
这固然是佐证了晴雯兰心蕙性,巧夺天工,然而也限制了她,绣品总以临摹书画为主,难有创作与新意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