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3章 后续(1 / 2)

加入书签

西汉。

落下闳被任命为了新的太史令。

太史就是现在主管星象和历法的机构,隶属太常寺。

太史令和星官们从来都是很低调的,只有在出现了异常天象或者是一些事情的时候,朝廷众臣们能够想起他们——有的时候还不如想不起,因为大概率是要背锅。

但是在仙画讲了天文学和历法后,太史难得的被人关注了。

虽然刘彻想要卫星想要飞船,但是理智告诉他,这不可能,于是只是照常的让落下闳广招天下贤才,来长安定制历法。

原本还没怎么出头的司马迁也被提溜了过来一起修历法。但邓平,就不再参与了。

另外,刘彻还从自己的私库里拨了一笔钱用来制造天文仪器。不过,天文仪器造起来很复杂,现在尚处于开端,还没见影儿。

这日,落下闳带着司马迁和自己召集来的一些民间历算家,正在讨论历法的方案。

有人想要学西方,直接上太阳历,但司马迁却坚持认为要阴阳合历,只是将里面的各项数值做得更详细。

"若全盘接受西方的理论,那华夏的特色岂不是就完全丢失?那还是我华夏的历法吗?"

他本就是修史的,和人辩论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从来不落下风。

落下闳本来也属意阴阳合历,最后一锤定音,还是使用阴阳合历,然后以大汉开国的那一年作为元年——这一点肯定是要交给刘彻定夺的。

于是,春秋战国和大秦,就妥妥的成为了公元前。

一群人正在分派任务的时候,天上的太阳忽然一下子暗了下去,原本强盛的阳光正在慢慢的消失。

庭外的小黄门发出高声叫喊: "天狗食日了!天狗食日了!"

殿中众人闻言一愣,一开始的反应是惊慌,但马上就冷静了下来。

落下闳走到殿外斥道: “慌张什么!仙画白看了吗?这不是天狗食日,只是日食,勿要惊恐,太阳一会儿就会出来。"

小黄门这才想起仙画中曾经讲过的,也变得镇定了下来,羞红了脸,忙向落下闳请罪。

司马迁和星官们也都纷纷走出来,第一次以平静甚至是欣赏的心态观察天上正在发生的日食,不

用想着待会儿要怎么和皇上和朝臣和天下百姓们解释。

司马迁提醒落下闳: “您需得派人去陛下那儿加以说明才行。”

他早就发现了自己这位新上司有点学究气。落下闳这才慌忙点头,派了人去刘彻那儿。此时,刘彻正在和朝臣们讨论国丧结束后对匈奴出战一事。

赶走匈奴,如今已经是朝臣们的共识,没有人再出言反对。但因为国库没钱,大家对于什么时候打,要怎么打还是各持己见。

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天暗了下来。

外面的黄门快步走了进来: "陛下,是日食。"

刘彻一愣,旋即轻松道: "原来是日食,众卿家也别吵了,跟朕出去看看日食。"天上的太阳已经被遮住了一半,天色昏暗。

如果换成以前,恐怕是一个个大呼小叫,惊慌失措的认为这是天罚,地上呼啦啦的跪了一片。但现在的话,整个殿外还是一样的肃整,有几个慌乱的小宫人也都被拉了下去。

有大臣差点脱口而出: “陛下,这是天罚呀,此时不宜兴兵动武……”好在他想了一下,把这句话给吞了回去。不然旁人怕是会以为他是个傻子。

刘彻看着太阳慢慢的被全遮住,整个天下变得如同夜晚一样,对旁边的长安令说道: "着人,在城中讲明此乃日食,非天罚,以免百姓慌张。"

主要是让他们别乱想,这事和他没关系!

也不代表他德行有亏!

长安令迅速的下去安排了。

民间其实并不怎么慌乱。

虽然也还是有老百姓在一开始的时候被吓到,但听懂了日食的原理的人并不在少数,在他们的快速提醒下,大家基本都反应了过来。

哦,对,仙画说了这只是一种正常的天象,并不是因为老天在生气,太阳也不会永远消失不见。

于是,大家索性便都在原地待着,静等日食过去。

最后,长安县衙统计下来,除了有一些无赖子浑水摸鱼惹出了一些事端之外,其他并无什么大事,大家也没什么焦虑氛围。

仙画后的日食,就这样悄无声息,安静的过去了。

明朝。

昌黎县。

/>马家收到了从金陵来的圣旨,朱元璋在旨意上说听闻民女马瀛蓬精于历数,很有才华,因此宣召她进京去司天台报到,为国效力。

送走前来宣旨的天使之后,马瀛蓬立刻就和家人一起收拾了行李,准备前往京城金陵。

丈夫刘公直起先还有些担心,觉得贸然去到金陵,人生地不熟的安家不易。马瀛蓬本来心中就有思量,接到圣旨更是高兴,但一听丈夫所言,觉得也有些道理。于是夫妻俩最后决定两人先带着家中老仆去金陵,等看情况然后安定下来后再把孩子和老人接过去。

刘公直还是有些不放心: "自古就没有女人在朝中为官,我就是怕你要是去了金陵,恐怕成为众矢之的。"

马瀛蓬倒是比他要更加乐观:“我觉得最近的形势已经明朗很多,你看咱们这儿学堂里都多了很多女学生,而且很多家里都在给家中女儿放脚。女子为官或许自我而始,但绝不会在我这儿终止。"

大家的观念和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能看出来,皇上和朝堂的观念也在改变。

“而且听闻朝廷有意重修历法,我想去看。”

刘公直想了想,点头: “那咱们即刻就出发。”

担心也没用,又不能抗旨。

朱元璋宣召得急,两人也没拖延,刘公直辞去了县学的训导之职后就立刻收拾东西。两人一商议,决定坐海船到松江府,在从松江府换船通过长江行驶到金陵。

这样更快。

唯一要担心的可能就是海船怕遇上倭寇。

待到登了船,船上的管事笑道:“诸位放心,现在我大明的官朝时不时就在这一带的海面巡逻,倭寇不敢来犯。"

马瀛蓬好奇的问: “那会不会有海盗?”

管事指了指码头的方向: “夫人放心,咱们只沿着海岸线走近海,海盗可不往这边来。而且,现在都在赶着下南洋呢,甚至还有船队往更西边走,想尝试一下仙画中麦哲伦所说的环球旅行。"

马瀛蓬往码头看去,的确是热闹非凡。

昌黎县这地儿在现代的时候叫秦皇岛,本就靠海。马瀛蓬是本土人氏,但她回想了一下小时候,都很少见到码头有这么热闹的时候。

大大小小的船只停

靠在一起,有船只正在杨帆准备启航,码头上全是前来相送的人。跑海船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除了那么些大海商,一艘船往往是几家人甚至十几家人出钱凑份子才能搞起来。

马瀛蓬知道自家就投了一点股份在一艘船上。

但她不理解的是另一点: "为何开海了反而海盗就少了?"

刘公直知道妻子醉心学术研究,对这些不太关注,便道: “你以为是谁去做海盗?既然能求得一碗饭吃还能有赚钱的机会,谁会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呢?"

马瀛蓬秒懂。估计即使还有些依然干着海盗的活计也会把目光盯向那些从远洋回来的商船,自己这些近海的客船的确会安全许多。

旁边的管事深有同感:“托仙画的福,也托陛下的福,现在的日子可好过多咯。总之您二位放心,安全得很。"

下午客船离开了码头,鼓起风帆向松江府驶去。

在船上需要度过五天左右的时间,而且搭乘同一条船的往往家境也都雷同,一来二去也认识了一些朋友

马瀛蓬就认识了这么一家人,是送家中一双儿女前往金陵读书。

老妇人看向自己的孙子和孙女: “听闻金陵开了大学,又设了农学、医学、儒学、博物学和算术等不同科目,而且还招女子。老身便想着送这孙子和孙女去试试。"

马瀛蓬早就听过金陵大学。

陛下在金陵近郊圈了一大块地,仿照仙画中后世的大学建起了学校,又设置了几大科目。还曾经因为把儒学和其他几门相提并论而受到了一些士人们的反对和攻讦。

如果是仙画刚开始的那会儿,他们的声势可能会大很多。但是在仙画已经播放了这么多期,时长达到近两年之后,一切都已经天翻地覆了。

大部分的人甚至包括大部分的读书人都觉得这样的设定没毛病。

有人甚至愤愤不平的指责那些人——你们难道还想要阻碍科学的发展,让华夏全方位的落后于西方才满意吗?

即使是儒学,也要思变才行。

于是,朱元璋很顺利的就推行了一些政策。马瀛蓬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