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48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248章

其实,从汉文帝时代,就已经进行过一次削藩,文帝刘恒自己就是因为诸吕之乱后,诸侯国与开国功臣共同联手政变,把他推上了皇位,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更能深切体会到诸侯国的力量之强,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文帝时代,天下共有五十四郡,各诸侯国就占了三十九郡,大的诸侯国,比如齐国、淮南、吴国等地,都占有三四个郡,乃至七郡之多,而中央直属管辖的,只有十五个郡,赋税的征收、兵士的征集、律令的通行,都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麻烦。

各诸侯国“宫制百官同制京师”,与天子一样设文武两班,有兵权有赋税,俨然就是一个小国,更有甚者,“自为法令,拟同天子,而不用汉法”,干脆自己当家做主了。

在这时,深受文帝信重的大臣贾谊率先在《治安策》中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大方针,认为“力少则失诛伐之志,国小则亡邪佞之心”,地盘小了,力量弱了,诸侯们自然就老实了。

文帝也接受了这个建议,在老齐王死后把齐国一分为六,淮南王死后将淮南一分为三,可惜刘恒太着急了,不等着吴王去世,直接就想削吴国郡县,把本就惶惶不安的一群诸侯王直接逼反了,也就是“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后,文帝景帝始终以此为戒,想起当年的危急就心有余悸,再没有过大的动作,直到刘彻上位。

这位爷可不是受气的主儿,满脑子都是集权尊君的想法,刚登基两年还没站稳呢,就敢跟太皇太后顶着干,打出旗号要“尊儒”,当然了,第一次尝试就被他亲祖母教做人了,但是刘彻不死心啊,老太太一病重,立马卷土重来。

这两年大权在握,更是把丞相都硬生生都弄成了摆设,在朝中的存在感几乎是零。

这么个独揽大权唯我独尊的皇帝,他能把诸侯国们看顺眼了就奇了怪了。

刘彻登基已经十二年了,位置坐稳了,政事顺趟了,连匈奴都被他照着脸扇了两回大逼斗了,这时,雄心勃勃的青年天子遇到了怀才不遇孤注一掷的主父偃,这“推恩令”简直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啊。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很好理解:就是让各诸侯王推恩至所有子弟,使所有人都可以得到侯爵及封国的土地封赏。

而且,主父偃不愧是兼修纵横术和春秋儒家的多方面人才,他还给这个政策套上了一层温情的外衣。

官方解释是这样的:汉法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这无法彰显父慈子孝的仁道啊,难道其它孩子就与父亲没有骨肉之亲,毫无父子之情了吗?所以,诸侯王应该在生前就拿出一部分郡县分给其它没有继嗣资格的孩子才对嘛。

听到风声的诸侯王们恨不得冲到长安把主父偃弄死,要不是巫蛊之祸才过去没几年,简直都要扎主父偃小人了,祭坛做法把这祸害咒死算完。

不是,你们还讲不讲理了?说什么父子兄弟情分,当年景帝还在的时候,你刘彻身为太子,怎么不劝你老爹多给兄弟们封些

战,一个月不理人,又看看眼前的大翅膀,赶忙改口道:“都是好肉,扔了可惜,你们分分带回去吃吧。”

——这还差不多。

李盛飞过来落在他肩膀上,低头蹭蹭他的头表示赞许:在霍去病带兵出征之前,他一定把这小子奢侈浪费的毛病扳过来!

历史上的霍去病,那可是出征都要大包小裹的,“其从军,上为遣太官随车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

刘彻是看着霍去病长大的,也惯着他,出兵打仗,还专门派人拉着十几辆大车专门给他放吃的,这败家子儿,打仗回来的时候没吃完,就嫌弃太重了,在路上扔了。

跟着二凤在大冬天啃过干饼子的李盛可看不了这个,想吃好吃的,可以,这会儿汉朝国力强盛,有这条件没必要难为孩子,但是吃不完就扔也太过分了吧!哪怕跟下边士兵们分了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