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00 章 僖公七年(2)、八年(1)(2 / 2)

加入书签

【诸侯之会,有关德、刑、礼、义相关的内容,各国的史书都会记载,如果把奸人作为国君记载,你这场诸侯之盟就算废了。但如果让他列位其中却不记载,也不是弘扬德行该做的事。你千万不要答应子华的条件。郑国迟早会接受同盟的。】

【子华分明身为太子,却请求借其他大国削弱自己的国家,他不会有好下场的。郑国有三位贤良之人辅佐政事,并没有可乘之机。齐桓公听了管仲这番话,于是拒绝了太子华的交易。】

【但是这件事似乎并不私密,可能是因为子华没想过会被拒绝所以也没怎么掩饰。他自然因为此番言行得罪了整个郑国。】

“从后人口中得闻夷吾之言行,不得不教寡人越发感激叔牙。()”小白的神情颇有几l分愉悦,“哦,还有纠。幸好他和鲁人都足够无能。?()?[()]『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寤生瞥他一眼,心道自从齐小白的兄姐唯独不与他一道后,此人似乎更肆无忌惮了些。

尽管这样想,他口中还是赞道:“这位管夷吾确为能臣。”

【果然,又过了几l个月,时间进入冬季,郑文公派人主动来和齐国定盟约了。今年有闰月,还是闰十二月。这多出来的一个月同样有大事发生,天王崩,周天子挂了。这次死掉的是周惠王,我们前面已经说到,这哥们和他老婆都偏爱幼子带。】

【但是齐桓公身为霸主当然要维护礼法,所以还是要让太子上位。之前讲首止之会的时候我们就提到过这次盟会就是为了这个保证太子的地位,也正是因此,才有周惠王明示郑文公背离首止之盟投向楚国,从而表达对支持太子的齐桓公

() 的不满。】

【如今,背离了首止之盟的郑国重新成为了倒向齐桓公的那颗草,而周惠王也挂了,按理来说,王太子也该顺利上位了吧。】

【但事实上,怎么说呢,这位新上任的天子周襄王实在是太紧张了。他过于忌惮王子带,怕不能顺利上位,以至于亲爹死了都秘不发丧,而是悄悄地向齐桓公请求帮助。】

【讲点道理吧,爹死了,除非他自己遗愿如此,不然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秘不发丧,怎么看都是非常无德的。王子带无论如何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几l乎找不到周襄王这么紧张的理由,也可能是周惠王生前给小儿子猛猛铺路了?留了不少人和钱?】

【不管因为什么,总而言之周襄王这么干了。齐桓公也顺了他的意,送佛送到西,在鲁僖公八年年初举行了一场洮之盟。这场盟会和首止之盟的目的类似,都是为了稳固周襄王的地位,尽管当事人之前是太子,现在是周天子,但他都要依靠齐桓公的支持。】

【什么倒霉孩子,虽然周王室早就不行了,也不是没寻求过诸侯的帮助。但是丢份到他这个地步,又拉低了新的底线。】

【洮之盟的与会者包括周襄王,齐、鲁、宋、卫、许、曹六国国君和陈国世子。话说回来陈国销声匿迹很久了,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在这种重要场合一直让世子出席啊?好像并没有相关记载,上次陈国在史书出场的还是齐国田氏的祖先陈公子完,因为陈国国君也搞父子相残,导致他被殃及池鱼跑路去齐国。】

【这场盟会的过程中,大概是上次派使者来诚意不够,郑文公亲自来求和了,想要加入齐国的同盟。与此同时,周襄王也再次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地位稳固,终于在今年年底给他爹发丧了。所以经里面“天王崩”是在僖公八年,但其实是在七年。】

【这段其实《左传》和《史记》是有一点矛盾之处的,矛盾在于太史公所记载的时间。《史记·六国年表》中就是按照僖公八年的“天王崩”记载周惠王是在今年死去,也就是说把僖公八年当做惠王二十五年而非襄王元年,僖公九年才是襄王元年。】

【这导致以周王纪年和以鲁侯纪年存在一年的错位。举个例子,《国语·周语上》有襄王十七年立晋文公,二十一年践土之盟。对比《左传》,晋文公上位是在鲁僖公二十四年,践土之盟则是在僖公二十八年。】

【好,假如按《六国年表》来算,僖公九年等于襄王元年,则僖公二十四年等于襄王十六年,僖公二十八年等于襄王二十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无一不是在换算了王室纪年和鲁国纪年后存在一年的错位。所以这里无疑是太史公的错误。】

【当然,司马迁毕竟是人不是神,一个人写那么长的史书有点错也正常,我们之前也发现过不少错误了。但是这些细枝末节的错误并不影响整本史书的价值,如果以这些错误来抹杀他的功绩,那实在是太较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