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40 章(1 / 2)

加入书签

张简修这个生长在北方的孩子,看到这么美的园林,兴奋得跟个猴子似的,上蹿下跳,一会儿跳上石桥,一会儿穿过回廊,一会儿又到了楼上。

朱翊钧从小看着他长大,真就跟看着自己弟弟妹妹一样。

又忍不住想,要是母后和三个弟弟妹妹来园子里游完,一定也会很开心吧。

若成祖没有迁都北京,他还住在南京,南京离苏州不远,把此处设为行宫,到了夏天,带上家人来避暑乘凉,倒也是很舒服的。

随即他又摇了摇头,在心里苦笑:“还没亲政呢,就开始琢磨怎么享受了。()”

皇帝这份工作干起来就不容易,尤其是他这种王朝已经持续了两百多年的皇帝。

该享受的,祖宗已经享受过了,留给他的不是什么锦绣山河,海晏河清。

是一个超级超级巨大巨大的坑,他要是选择在坑底躺平,会有无数人挥着铲子,把他埋了。

他得借助大臣的力量,不停地往上爬,在爬的过程中,还得提防别有用心的大臣,把他推下去。

就算费尽力气爬出了大坑,他还得想着如何为后世子孙把坑填上。

他很小就知道,这辈子他的使命是给大明王朝当牛做马。

这一路走来,朱翊钧都在想,园子怎么办。张简修忽然窜到他身旁,挽着他的手臂,叫“哥哥?()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朱翊钧知道他想说什么,以眼神制止了他,又对王锡麟的儿子说道:“你会去忙吧,我们自己逛逛。”

等人走后,他才拉着张简修,到旁边的回廊坐下。从这里看出去,有大片的荷塘,远处还有山峦和佛塔。这在苏州园林中,称作“借景”。

张简修这里看看,那里望望:“这儿可太美了,哥哥,咱们可以不可以每年都来这里小住。”

朱翊钧摇头苦笑:“这辈子能来一趟,我就以知足了。”

到现在,朝中绝大多数大臣只知皇帝病重,正在静养,太医连思盛每隔几日就要给他请脉,并不知道,皇上早已不在宫中。

好在他还没亲政,本来见外臣的次数就不多,又有太后和内阁帮着遮掩,否则早露馅了。

冯保站在他俩身后,心道:“要是有飞机和高铁,你隔三差五来一趟都行,这就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性。”

张简修说:“那我们在这里多住几日。”

“多住几日,海瑞可真就把我押送……护送回京了。”

“额……”张简修垂头丧气,“那怎么办?”

“跑啊,还能怎么办。”

一路上,朱翊钧都在琢磨,这园子究竟要如何处理。想了很多,但拙政园占地面积太大,景观太多,做什么都不合适,空着又觉得浪费,这么大的院子,每年请人维护也需要银子。

冯保想给他出个主意,要不开发成景点,收门票。

但这也就是想想罢了,现在全国人口总数才一亿左右,车马又慢,离开原籍还需要正当理

() 由和官府公文,哪有那么多人出门旅游?

往回走的时候,朱翊钧发现,有好几拨人在门口徘徊。随便找了个人打听才知道,这些都是苏州当地的商人,也喜欢拙政园,只是徐少泉这个恶霸,常年与巡抚勾结,他看上的东西,别人不敢觊觎。

昨儿朱翊钧在永盛坊这么闹一场,拿到了拙政园的地契,他们都想来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从他手中买走拙政园。

东西卖出去,那就是别人的,以后怎么样,那也只能由别人说了算。

朱翊钧没打算卖掉拙政园。

他回头打听起跟他闲聊这人的情况,得知对方姓方,家里世代从事丝绸生意,累积了上前织机,家中还有不外传的缂丝工艺,连宫里的皇太后也喜欢。

这话倒是不假,不但皇太后喜欢江南的缂丝、刺绣,先帝也喜欢,年年都在换新的式样。

近十年,方家借着开海的东风,出口自家的丝绸制品,闷声发大财,积攒了大量财富。

这位方圆外,有钱有闲又爱附庸风雅,尤其痴迷园林,自己也花钱造了几处院子,但与拙政园都没法比。

如今,江南一带经济越来越好,人口激增,城中再也找不出这么大这么好的一块地方,用来造园子。

要是能得到拙政园,多花些银子他也是愿意的。

回到府衙,朱翊钧第一件事就是让人去宣太守石昆玉觐见。

他向石昆玉了解了方家近十年来的纳税情况,家中有多少田产,在当地声望如何,又派锦衣卫上街去打听。

得知方家是他们当地的纳税大户,从不向其他商人那样,贿赂官员,偷税漏税。

方家虽然在城外置了些田产,但佃租是最低的,若收成不好,还会主动替佃户免租。

锦衣卫回来说,方家的织工都是当地妇人,担心这些妇人家中没人照顾孩子,还开设学堂,让孩子们读书。

做过全面而详尽的调查之后,朱翊钧决定,由宿州府衙出面,将拙政园租给方家。前提是维护好园子原有的布局,不能随意改动。

方家不缺钱,租金也不便宜,但方圆外喜欢,千金难买心头好,当即支付了五年租金。

朱翊钧拿了银票,当晚决定跑路。

跑路之前,他还特意把海瑞叫来,特意叮嘱他,李涞和徐少泉的案子,其中涉及多少官员,涉案银两多少,有哪些受害者,务必查得明明白白,严格依照《大明律》问罪。

徐少泉在苏州的势力盘根错节,没有个一年半载,是查不明白的。

但皇上决心反腐,海瑞性情刚直,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他向朱翊钧保证,他一定秉公执法,查个水落石出。

朱翊钧很满意,当天夜里就带着人跑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