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23 章(2 / 2)

加入书签

朱翊钧在写给张居正的信中提到,要以皇太后的名义重新修缮和加固慈恩寺、荐福寺的两座雁塔,让秦王府出银子。

张居正却说,马上要过年了,朝中有大小祭祀活动,还要赐宴百官,务必请皇上回京一趟。

朱翊钧转念一想,这一趟回去,两千里路,来回就得一两月,回去了还不一定能出来。

于是,果断拒绝了张居正的提议,同时还提到了他

对哱拜以及家丁制的隐忧,让张居正督促王崇古,着手妥善处理此事。

其实,这种家丁制不仅在宁夏有,辽东也有。李成梁手下的军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他的私人卫队。

但相较哱拜,李成梁便让人放心许多,辽东距离京师也更近一些,他毕竟不是蒙古人、也不是女真人,朱翊钧不担心他造反,担心的是他贪攻,而纵容自己的部下滥杀无辜。

朱翊钧不打算回京,而是准备继续南下,到四川去看看。

这是他第一次在外面度过自己的生辰和新年,很简单,但也很有趣。万寿节皇上不在宫中,百官却要在皇极殿朝贺。

朱翊钧想到他小时候,世宗常年住在西苑,哪儿也不去,万寿节百官照旧在皇极殿朝贺,他不去,却让锦衣卫和太监去监督,看看大臣们有没有不敬之举。

要想进入四川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走水路,从湖广,沿长江逆流而上,经过夔州府、重庆府入川。

但现在,他人在山西,这条路行不通,只能作为出川的选择。

于是,只剩下由西安经过凤翔府,再到汉中府翻阅秦岭进入四川。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的时候只觉惊奇,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那份险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还真没有夸张。

这一路走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皆有边患,朱翊钧的主要经历放在巡视各地边防上,剩下的时间便是关注老百姓的农耕情况。

然而,整个西北,因为地理和气候原因,越是往西走,越是荒凉,风沙大、雨水少、地势崎岖,连年旱灾,别说富饶,老百姓能吃口饱饭都不容易。

进入成都,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从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到繁花盛开的锦官城,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

这里有广阔的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江水环绕,物产富饶,孕育出蜀地独特的人文气质,“天府之国”名不虚传。

朱翊钧道:“唐人曾言‘天下之盛,扬为首’又说‘扬一益二’,说的便是扬州与益州是当时远超长安、洛阳的两处富庶之地。”

“如今看来,古人诚不我欺。”

李白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朱翊钧城内城外四处走走看看,成都的市井生活,那可比当皇帝还逍遥自在。

春天早早的就到了,到处鸟语花香,人们不愁吃喝,连茶馆、酒肆、戏楼也比别处更多、更热闹。

郊外随便一处凉亭,三五文人谈古论今,吟诗作赋。随便一处古迹,就能发现古今名士的题词、碑刻和画作。

蜀地人民如此安逸、松弛的生活状态,实在叫人心向往之。朱翊钧每天出门游玩,青城山、都江堰、眉山……他都要去走一走,看一看,顺便在城外看当地百姓忙着春耕。

这里不种小麦,种水稻。一群老少爷们儿围在田间,比较谁的秧苗更好,这个说“我的饱满”,那个说“我的健壮”还有人说“我的防虫”……七嘴八舌,一时间争论不休

,也没个定论。

朱翊钧看得新奇,过去凑热闹,看到旁边有个篮子,便拎了起来:“我觉得这个最好。”

众人转头,看了看他,又看向他手里的篮子,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便问道:“这有什么好?”

朱翊钧笑得很自信:“哪里都好。”

有人上下打量他,见他身着锦衣,纤尘不染,一看就不是干农活儿的:“你种过地吗?”

“没有。”

“没种过你知道什么好坏。”

朱翊钧站在中间,个头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颇有气势的扬了扬下巴:“别管,我就是知道。”

这时,一个背着孩子的农妇过来,指了指朱翊钧手里的篮子:“这是我的。”

“噢!”朱翊钧赶紧把篮子递还给人家,“你这秧苗最好,到了秋天,一定丰收。”

妇人笑眯眯的看着他:“真的假的?”

“真的,相信我。”

妇人很乐观,只当他是玩笑:“你一看就是富贵人家的小公子,那就借你吉言了。”

她又把手中一个小竹篮塞给朱翊钧:“这个给你吃。”

朱翊钧低头一看,满满一篮子枇杷个大、圆润、饱满,比宫里的贡品新鲜。

朱翊钧找了个地势较高的地方,坐下来,一边吃枇杷,一边看百姓插秧。

这种春耕时节的忙碌场景,实在赏心悦目,让人有种欣欣向荣,国泰民安的幸福感,朱翊钧一连看了好几天,越看越上头,有点不想走了。

舒适安逸的地方真真是消磨人的意志,小住半个月之后,朱翊钧决定启程往东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