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21 章(2 / 2)

加入书签

朱翊钧说道:“丰州滩,古称‘敕勒川’,有一首歌,曲调已不可靠,词是这样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他生怕把汉听不懂,又给他解释了

一番。把汉猛点头:“是是,我们那儿就是这样的,你跟我去看看。”

“呃……”朱翊钧倒是想去看看,旁边齐刷刷投来无数阻拦的目光,他只好找了个借口,“我还要回蓟镇复命。以后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将朵颜卫迁居至宣府大同塞外,让把汉带人驻牧喜峰口外之事,朱翊钧并未参与,而是由方逢时告知三娘子和把汉。

他先宣读了大明皇帝的旨意,将“库库和屯”命名为“归化城”,取“归服而受其教化”之意。

俺答关于喇嘛僧和佛经的请求,大明朝廷也一应满足。

把汉那吉主持马市有功,晋昭勇将军,三娘子封为一品忠顺夫人,其长子不他失礼,由指挥佥事升指挥同知。

吴兑私底下还和他的义女分享了一则小道消息:那位蔡可贤蔡大人,不日就要官复原职。

三娘子立刻动身,回去向俺答请示。几乎不用她过多游说,光是听到能不费一兵一卒,扩大领地,兼并朵颜卫,俺答就笑得合不拢嘴,立誓要当好他的顺义王,永远效忠大明。

而后,朱翊钧又下了一道手谕给戚继光,先释放长昂,继续关押董狐狸和长秃。

首先,长昂是朵颜卫的都督,部落首领,由他组织族人迁徙,更有威望和号召力。

其次,长昂先是坠马,后又中了一枪,军医说过,即便治好,手脚皆费,目前来看,威胁较小。

最后,扣下董狐狸和长秃,也能牵制长昂和朵颜卫,以防中途生变。至于以后放不放,看他俩和朵颜卫的表现。

表现好,放回去过日子,表现不好,直接杀了。

朵颜三卫中实力最强,也是仅存的一卫,至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张居正写信来,问陛下何时返京,朱翊钧回道:“九边重镇,只巡视了蓟镇、宣府、大同,除去东边的辽东,还剩三关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地。”

当然,这些地方,他不可能都去,但他很早之前就了解过河套之议的始末。当初,为了是否收复河套,世宗杀了个总督,还杀了个首辅。

而他曾经丢掉的河套地区,最后由他最瞧不上的儿子摆平了。

俺答封贡之后,他又请求朝廷赐予他的侄子吉能通贡、互市。

吉能正是驻牧于河套地区,但他一直依附于俺答这个叔叔,俺答让他进犯大明,他就带兵打仗,俺答让他请求封赏,他就依约向大明请封。

山西总督王之诰当时上报朝廷,想使吉能一、一年不侵扰后,才批准他封赏通贡的请求。

王崇古立刻否决了这个提议,他上奏说:“俺答、吉能是亲叔侄,首尾呼应。没有道理收容叔叔却纵容侄子,到时俺答招呼侄子来宣、大互市,商贩供应不及发生摩擦,得之不易的和平又将被打破,得不偿失。”

内阁采纳了王崇古的意见,也授予吉能都督同知的官衔。

朱翊钧人还没出宣府,都督府又来个人,正是前任宣大总督,现任兵部尚

书王崇古。

朱翊钧躲避不及,跟他撞了个正着。王崇古退至台阶下,一掀衣袍,端端正正跪下给他磕头:“臣参加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咳……”朱翊钧轻咳一声,“平身吧。”

王崇古问:“听闻陛下圣体欠安久矣,如今可否康健?”

“……”

这话叫朱翊钧如何回答,他若说病好了,只怕王崇古下一句就问,好了你不上朝、不经筵,跑这里来做什么。

要说没好,王崇古更要说,龙体欠安更应该在乾清宫好好养病才是。

这里是都督府深处的一间小院,少有人来,既安静又安全。王崇古径直跑来了,身边一个随从没带。

朱翊钧明白了,他就是专程来堵自己的。

“哼!”朱翊钧冷笑一声,“别装了,你知道朕没病,谁告诉你的?”

王崇古道:“回陛下,是张阁老。他说陛下预往西面巡边,正好,臣要出一趟公差,所以,命臣前来伴驾。”

朱翊钧问:“你要去哪儿?”

“弘赐堡。”

朱翊钧想起来,这里就是河套地区设立的马市,王崇古每年都要去一趟,向那里的大小部落领主宣读大明皇帝的威仪圣德。

朱翊钧微服出巡,身边跟这个老头子,自然叫他不爽。但王崇古辗转九边重镇,对这一带的环境非常了解,有他介绍,也不错。

朱翊钧看看外面的天色,说道:“时日尚早,不如咱们先去个别的地方。”

王崇古问:“陛下想去何处?”

“你家。”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