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12 章(2 / 2)

加入书签

他问朱翊钧:“陛下可知另外两条道在何处?”

朱翊钧笑了笑:“一条是过喜峰口的卢龙道,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走的正是此道。”

“还有一条,”他看向身后的冯保,“前些日子我还与大伴提到过,正是俺答当年南下的古北道。”

戚继光说道:“卢龙道和古北道须得翻阅崇山峻岭,这傍海道最容易通行。”

朱翊钧却有个疑问:“那曹操为何不走此道,却要翻山越岭?”

戚继光笑道:“臣翻阅过附近几个县的县志,早年此道被海水淹没,到了宋辽时期,海水渐渐消退,才露出地面。但大多时候积水成泽,难以行走,到了冬季结冰才可通行。”

冯保听懂了,按照这个说法,其实就是秦皇岛到锦州一代,千百年来,海平面逐渐下降,露出陆地。三国时,这里还被大海覆盖,到了明朝,就有了傍海道。

朱翊钧半眯着眼,眺望远处:“此道虽然平坦易通行,但也十分危险。”

关外是另一个世界,蒙古、女真都对中原虎视眈眈,不断侵扰边境,如果有一天,聚居东北的女真人团结起来,大举进攻中原,必定会选择这一条道。

冯保知道,他的担心不无道理,几十年后,建奴正是攻破山海关,入主中原。

戚继光却道:“陛下不必担心,此道有三处狭窄之地,分别是永宁卫、宁远卫,和我们所在的山海卫。宁远、永宁由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将军派兵驻守,山海卫则有戚家军守卫。”

() 朱翊钧对他是放心的,至于李成梁,他远在辽东,天天和女真人打交道,朱翊钧要见他一面都得好几年,实在也不清楚他在干什么。

朱翊钧在蓟镇呆了两个月,蒙古那边都没有行动。他呆不住,准备出山海关,去辽东看看。

戚继光察觉到了他的心思,话里话外都在告诉他,外面的世界危机四伏,蛮夷之地不读书也不讲孔孟之道,要是遇上蒙古人、女真人,身份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弦外之音就是,英宗知道吧,那就是你的前车之鉴。

朱翊钧觉得自己没有英宗那么蠢,大张旗鼓御驾亲征,就差在脸上写上“大明皇帝”四个大字,让蒙古人来抓他。

但是,戚继光身为臣子,又是蓟州总兵官,担心他这个天子的安危是本分,朱翊钧也不想为难他。

若是不让他去辽东,那就换个方向,往西边走,到宣府、大同去看看。

然而,最终他哪里也没去成,因为,几天之后,蒙古那边就有了新的情况。

就如同戚继光预料的那样,派出的奸细下落不明之后,董狐狸和小王子不敢轻易行动,沉寂了两个月之后,这两个战争爱好者又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思。

他们派来一名使者,董狐狸以指挥佥事的身份写了封奏疏。奏疏送到戚继光手中,他看过之后按照流程应该送往京城。不过,朱翊钧就在他的总兵府,直接呈给皇上便是。

朱翊钧展开一看,好家伙,他竟敢狮子大开口,管大明要五百人的贡赏。

朱翊钧都被他气笑了:“把我当冤大头?”

戚继光说道:“他就是挑事,要么咱们花钱让他消停,不给钱他就带兵骚扰。”

那奏疏不是用折子写的,用的是纸,朱翊钧顺手揉成一团,丢到窗外:“让他的使者回去告诉他:朕不允!”

戚继光也是这么想的,就算奏疏送往内阁,张居正也会给出同样的回复。

几日之后,军情疾奏至总兵府:董狐狸领兵于喜峰口烧杀抢掠。

戚继光立刻下令,他要亲自带兵前去平叛。临走前,他来见朱翊钧,二话不说,一掀衣袍先跪下磕头:“臣要领兵出征,不能时刻护卫陛下的安全。臣会派副将杨文通和王世琦护送陛下,请陛下速速回京!”

这个时候,朱翊钧怎么可能离开:“戚将军,不必多费口舌,我是不会回去的。”

“陛下!”戚继光再次磕头,“请陛下回京,若是陛下不允,臣便长跪不起。”

“戚继光!”朱翊钧直呼他的名字,一转念,又说不出重话,只叹一口气,“守卫边关和边镇百姓的安危才是当务之急,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朕命你即刻领兵前往喜峰口,不得贻误战机,这是圣旨!”

他说的有道理,戚继光也不再坚持,但最后,他还是给朱翊钧留下杨文通和王世琦负责保护他,并且还给他留下一件东西。

朱翊钧展开一看,惊道:“这,这是什么?”

王夫人过来看了一眼,回道:“这是戚继光从不离身的一件宝贝,戚家祖传的金丝甲,刀枪不入。”

“……”!

天予昭晖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