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章 心思难测(2 / 2)

加入书签

“众卿,西夏兴灵之地,乃是我大宋故地。朕意亲率大军前往西夏,众卿准备好一应文蝶赏赐之物,随朕一同前往吧。”

众臣领旨,都是暗暗摇头。皇帝又一次要御驾……西行了。

“陛下,莫不是鞑靼要对西夏用兵了?”

薛极心头一动,轻声问了出来。

“陛下万金之躯,不可轻易涉险。鞑靼势大,不容小觑。要不,还是让臣代陛下前往西夏宣旨吧。”

宣缯劝道,主动请缨。

他年岁已高,不见识一下黄河和玉门关,死都不瞑目。

“陛下,臣愿随陛下前往西夏,臣想登一下玉门关,看一看西域戈壁。臣年迈,此生再不去一次河西,怕是再没有机会了。”

薛极的话令人唏嘘,说出了宣缯的心声,也让众臣心头发热,豪气干云。

“陛下,臣是兵部尚书,这等盛事,也让朕随行西夏吧。”

宣缯郑重其事,向赵竑请缨。

“二位卿家,你们就随行吧。二位要保重身体,恢复中原两河,葱岭天山,朕还要邀你二人同行,一览我汉家的大好江山吧!”

“臣遵旨!”

“臣遵旨!”

薛极和宣缯眉开眼笑,赶紧领旨谢恩。

西域和燕云十六州先放在一边,凉州、玉门关这些雄关名城,滔滔黄河,还是先一睹为快吧。

“陛下,公主娘娘,似乎对西夏归于大宋,有些不快。”

薛极老狐狸,在一旁轻声一句。

“她只是一后宫嫔妃,心系故国而已。难道说,她还能干政吗?”

赵竑摇摇头,沉吟片刻才道:

“到时候去西夏,让贤妃一起去吧。”

李惟名是西夏公主,带她前去西夏,对安抚西夏民心,有益无害。

“谢陛下!”

薛极和宣缯一起肃拜,心思各异。

能在余生亲自去凉州玉门关,甚至西夏汉家故地,真可以告慰平生了。

只不过这样一来,恐怕就会和大蒙古国撕破脸皮,没有丝毫缓冲的余地了。???..Com

“陛下,鞑靼铁骑纵横天下,野战之威,无人能敌。即便是我大宋边军悍勇,也要小心为之。”

魏了翁心事重重,感慨地一句。

“魏公,你太保守,也太悲观了!”

赵竑微微一笑,信心十足。

“自朕登基,厉兵秣马五年之余,民稍安,兵稍精,粮稍足,我大宋七千万子民,唯一不缺的就是骄兵悍将,唯一不缺的就是锐士武夫。谁想试试,朕奉陪到底!”

如今军中的练兵法,就跟复印件复印一样,一批批快捷无比,半年也行,三个月也行。大宋可以组建500万,甚至更多的血肉长城,蒙古军能有多少?整个四大汗国又能有多少?

大宋水师驰骋海外,海外的粮食、药材、硫磺硝石等物资流水一样地涌入大宋,大宋人饿不着,后方稳固,用兵就没有后顾之忧。

归根结底,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众臣面面相觑,都是轻声笑了起来。

皇帝的信心和雄心,从墙上的两张地图上,从皇帝的话里,就可以听得出来。

民稍安,兵稍精,粮稍足!

自宋室南渡,百年有余,什么时候,大宋有过这样的豪迈?

“陛下,我朝接纳了西夏,与鞑靼已形同水火。如何应对鞑靼使者,陛下可要斟酌?”

“陛下刚猛,不如由臣等接洽鞑靼使者,打发其离开就是。”

薛极和宣缯纷纷说道,看样子生怕赵竑性子烈,和鞑靼使者吵翻。

“说到对鞑靼的了解,你们远不如朕了解。”

赵竑摇摇头,目光变得冷厉。

“朕倒想见识一下,鞑靼使者,是不是真的如此跋扈?”

赵竑思索片刻,对着薛极冷冷一笑。

“薛相,等鞑靼使者和金人的使者都到了,到时候告诉朕,朕自有决断。”

薛极领旨,暗暗忧心。

以皇帝的驴脾气,亲自接见鞑靼使者,不出事才怪!

“陛下,你……你怎么能这样冷酷?”

众臣退下,李惟名进来,她看着赵竑,眼神痛苦。

显然,她已经知道了西夏的结局。

“公主,这是国事,你就不要掺和了。朕问心无愧,对得起大夏子民。”

赵竑温声说道,语气轻柔,但却态度坚决。

他不能做什么决定,都要去征求他人的意见。作为大宋天子,在国事上,他事事都以大宋的利益为基本,这无可厚非,谁也不能阻挠。

“陛下,你真的决定了吗?你真不给大夏一条活路吗?你不能这么无情!”

李惟名还不放心,想要做最后的努力。

“公主,归顺大宋,是大夏君臣的决策,并不是朕逼的他们。接收兴灵残破之地,对大宋是一种累赘。你以为朕是觊觎大夏吗?”

赵竑轻声说道,心中微微有些不快。

无情?他对西夏仁至义尽,问心无愧。

保留西夏皇室,那就是国中之国,不要说他,即便是大宋的普通子民,恐怕也不会同意。

“陛下,你让我好失望啊!”

李惟名抛下一句,转身离开。赵竑靠回椅子,眉头紧锁,手中的铅笔扔在了桌上。

活夏民无数,难道这还不够吗?

他救了这么多西夏百姓,对得起他们,也并不需要向西夏皇室负责。

“陛下,贤妃娘娘好像生气了。你看要不要……”

董宋臣进来,嘴里的话说到一半,赶紧转换了话题。

“陛下,礼部官员来报,鞑靼使者刚刚到了!”

“先晾他们两天!”

赵竑脸色阴沉,没好气地说道。

他的这些嫔妃,个个都是心思难测,让他一时怀疑,她们对自己,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贴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