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干吏(2 / 2)
范钟口中的西夏娘娘,自然就是西夏公主李惟名。
“范相公,你跟着陛下,应该比老夫更加清楚。”
崔与之微微一笑,随即说道:
“西夏元气大伤,能守住兴灵之地已是勉强。河西是我大宋边军流血牺牲从鞑靼大军手里夺来的,天授不取,反受其咎。即便是把河西之地还给西夏人,他们有人守吗?能守得住吗?”
范钟连连点头,对崔与之的话表示赞赏。
其实他心里也是这样想,只不过想听人说说而已。
“陛下救西夏,那是王道。事关几十万无辜者的性命,事关西夏文明,陛下不忍坐视不理。至于西夏这位娘娘,最多埋怨几句,就不了了之,毕竟陛下救了西夏几十万百姓,救了西夏王室在先。西夏君臣也是一样,嘴上埋怨几句,又能怎样?实力使然而已,形势使然而已。”
崔与之继续说道,话里有话。
“范相公,你想过没有,成吉思汗病死,鞑靼大军撤去。等鞑靼新的大汗即位,鞑靼大军必会南下。到那时候,西夏又该如何抉择?”
“该如……何抉择?”
范钟提起精神,立刻追问了起来。
“西夏只剩兴灵之地,几十万人口,大漠戈壁,还不如我四川一大县。到时候鞑靼大军来袭,你说,西夏君臣是要降鞑靼,还是要……”
“崔相公,还是要什么……”
崔与之欲言又止,范钟下意识问了起来。
“老夫也不知。咱们拭目以待吧。”
崔与之哈哈一笑,戏谑道:
“范相公,你还是担心一下自己的河西政务吧。至于军务上,自有余玠他们!”
这个范钟,早已跨过了荒废事宜,想的真够长远。
凉州城,玉门关,那些汉家故地,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幅模样啊?
“多谢崔相公!”
范钟立刻反应了过来。
鞑靼誓要灭了西夏,西夏形势尴尬,应该不会冒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投降鞑靼。那么,大宋或大金,就是西夏的唯二选择了。
以西夏被鞑靼大军围攻时,金人未出一兵一卒,更因为金国的实力,西夏归顺大宋,恐怕已经是板上钉钉。
到了那个时候,宋蒙之间,恐怕就是不死不休的相互攻伐了。
二人宾主相谈甚欢,下人进来禀报,说是襄阳通判史嵩之到了。
“史相公,你可真是雷厉风行啊!”
几人互相介绍寒暄,崔与之笑呵呵说道。
这位还不到四旬的四名史家之后,身高体重,相貌堂堂,双眼炯炯有神,恐怕又一位当朝新贵。
皇帝看人用人上,眼光独到毒辣。
刚一见面,没说几句话,史嵩之就迫不及待,问到了边事上面。
“两位相公,听闻我大宋官军已经挺进河西之地,不知是真是假?”
在得到了范钟二人确定的回复之后,史嵩之兴奋地拍了一下桌子。
“见缝插针,痛打落水狗,皇帝英明神武,果然是圣君所为!”
“史相公,你就不担心我边军在河西战败,悻悻而归吗?”
范钟开起了玩笑。
事实上,他还真有这个担心。
“绝不可能!”
史嵩之毫不犹豫,断然一句。
“数万鞑靼铁骑,野战对垒,我军尚不畏惧,何况河西微末之残兵败将!”
史嵩之说完,满面笑容,拱手行礼。
“范相公、崔相公,在下知道河西残破,需要恢复民生,特地带了一些东南商贾随从,另有货物无数。还请相公准允,在四川采纳所需,让他们随下官一起去河西商屯。”
范钟微微一惊,随即面带笑容。
“史相公,这是善政!就让他们跟随,就在你凉州治下屯田吧。不过,陛下新政,绝不可官商勾结,欺上瞒下,误了国事。本官言尽于此,你我互勉。”
人都带来了,还能不让他们去吗?
先斩后奏,这个史嵩之,果然进取性十足。
“那是自然,范相公无需担忧!”
现在的史嵩之,只想做出一番功绩。他豪门出身,区区一些银钱,他还不放在心上。
“范相公,关于河西施政,下官有一些心得,等下官斟酌以后,拿给范相公看。到时候面圣时,下官还想亲呈君王,以诉衷肠。下官还有一些琐事,先行告退。”
史嵩之兴致勃勃一句,站起身来,告辞离开。
“史嵩之有才,不能久居人下。范相公,收放自如,好好用用此人。”
崔与之哈哈笑了起来。
“只要对恢复河西有利,在下必以国士待之!”
范钟郑重其事回到。
现在只等皇帝到达成都,等河西捷报传来,就可以前往河西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我大宋的王师就要来了!”
心有所触,范钟幽幽一句,脱口而出。
崔与之意动,心思也不知不觉,飞向了遥远的河西走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