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52 章(1 / 2)

加入书签

【二世皇帝的登基,对天下的影响是堪称方方面面的。可对于刘邦来说,最密切的,理当还是上头又开始继续征发长年外出的徭役。

而当骊山陵园工事的民夫征发完毕,作为泗水亭长的刘邦就被上级安排着,要负责押送他们奔赴咸阳。

这些民夫大多是沛县当地的平头百姓,长年来抬头不见低头见,多多少少也和刘邦打过几个照面。这样的乡土之情,使得刘邦在出发后不久就发现有一些民夫跑了之后陷入了思考。

反正少了一个也要被处罚,全都跑了也还是要被处罚。大家既然都是乡亲,他何苦为难自己也为难旁人?

于是在丰邑西边的泽中亭,刘邦给这些民工们备下了酒菜,各个吃好喝好酒过三巡,振臂一呼就把所有人给放了:

有老有小的自然是忙不迭感谢着归家,剩下包括樊哙在内的十几个没有家小的年轻人却是留了下来,决定跟着注定回不去的刘邦干一帮事业。

这一伙人犯了事,沛县肯定是回不去的。于是最后几人商量了一番,决定奔着西南方向,到泗水郡和砀郡交界的芒砀山区里,且先避避风头。】

“陛下,那时就这样干脆把他们都放了?”

韩信是惊讶的,他虽然对秦朝也算不上一句忠心,可代入了一下当时刘邦的处境,却觉得自己绝不可能如此果断地行事。

他天生不是那种擅长交际,领头大哥式的人物。就算真的同样干出释放民夫的事来,也不会像刘邦一样带着其中十几个人一道为伍。

他只会一个人,一个人头也不回,按着腰侧的宝剑,毅然就走进深山老林。

刘邦倒是有几分怀念地摸了摸下巴上的胡须:“那是。”

他这一出闹的,虽然把吕雉牵连进了牢狱。可却得到了沛县父老们普遍的感激与亲近,成为了脱民于难的好汉,收获了难得的声望。

这也成为他后来以沛县为基,起兵反秦的依据。

【芒砀山区这个选址,确实是个出奇的好地方。

它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崇山峻岭,最高的海拔只有一百五十余米;可却是自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之上拔地而起的一片山地,有水有林有沼泽,藏身的地理条件相较起来已然称得上不错。

再加上位于两郡交界地带,行政的分割和隔离,使得两地对于这块区域的行政干预力度都明显薄弱。偏偏距离沛县却说不上太过遥远,使得樊哙往来沟通消息都不算麻烦。

正是由于这样微妙的联系,所以刘邦一伙人虽然名义上称得上落草芒砀山,却始终和感怀他释放民夫举措的沛县父老们保持了足够密切的联系,并最终能够在秦末世道混乱之际,迅速回到沛县,最终成就大事。】

“芒砀山。”

刘季从先前那份复杂且莫名的情绪中挣脱出来,在脑海中回忆着那一方的地形和方位,将其记牢在自己的心底。

尽管他也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还要不要按着这个流程,再来一出释放

民夫。但毕竟是给他提前支的招,记住又不是什么坏事。()

?想看浮笙闲的《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可是这天幕好像是真的能够玩弄人心一般的可恨。当刘季惦记并等待着它继续讲述未来自己起义过程的时候,它却话音一转,将话题换了个方向。

而刘季跟着一怔,却没什么烦躁的情绪,反倒真切地提起了渴求的心思。

他看着天幕上一眼就足够面善的青年,打心底里竟然生出了些许的一见如故般的亲近。

【但我们先宕开一笔,回到始皇帝尚且在世的时候。去讲一讲那个一提“慧眼”识刘邦就同样必须提到的人物。

汉初三杰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士,张良。

当然,以我们目前的进度条来看,你也可以叫他秦末反秦交际花。】

张良:?

原本眉眼和缓,面对着刘邦的“光辉往事”笑而不语的谋士,跟着后世人称得上口无遮拦的描述眉梢微动。

什么叫做,交际,花?

尽管面如好女,但脾气其实算不上多好,早年年轻气盛的时候更是说得上一句锋芒毕露的文臣,忍不住攥紧了手中的衣袖。

知道什么叫做“良愕然,欲殴之”吗?

【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人,他的祖父张开地担任过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辅佐过两任韩君,可以称得上是五世相韩。

这样的世代高位,就算是有世卿世禄的余荫,也可见他们家族与韩王室之间亲密的关系。

韩国灭亡之时,张良已经二十多岁。成长的二十多年,所闻所见,一日日的都是秦军攻城略地,国势日渐衰微的痛苦。他还没来得及进入韩国的政界,就不得不忍受了灭国亡家的仇恨。

对,是仇恨。

刻骨铭心,势不两立,一定要用秦人的鲜血才勉强得以洗刷或者平息的仇恨。】

刘季看着天幕上的人影。

与他年龄相仿的青年,衣着相貌都透着锦绣膏粱才能养出来的大家气度,只眉眼间自透着时常蹙眉而留下的隐忍与压抑。

这份苦楚,当他目睹着国都被攻破,君王被俘虏的场面之时,刘季看见他眼瞳中映着的战火纷飞,看见他眼底,逐渐沉淀酝酿的阴沉而冷峻的情绪。

那是憎恨,对仇人的憎恨,亦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憎恨。

——那么韩国的社稷,必须先被恢复。

刘季眨了眨眼,一个念头就那样自然地出现在了脑海之中。

不恢复韩国社稷的话,张良是没办法,完全毫无负担地跟他走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