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67 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 2)

加入书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四十三年……

有些骚动的将士们时不时地往辛弃疾那边扫一眼。

眼前花白一片,在不易察觉的衣袖下,辛弃疾的手心满是血痕。

不难推演时间,这不正是绍兴三十二年么。自天幕出现后,各朝各代随着视频的增多,根据公元年推演年号时间就成了一干人乐此不疲的事情,

他辛弃疾六十六岁而作此词,四十三年,再加上扬州,这指的不是别的,正是自己前段时间奉奉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的事情。

只是那时候,完颜亮南侵失败身亡,爱国军民在江北浴血奋战扬州的烽火燎原是为了抗击金军。

然而四十三年后却变成了这样的情形:

可堪

() 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四十多年的某天,那种浓厚的抗金氛围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佛狸祠下”的“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心里一片冰凉。

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正是佛貍,可笑百姓已经不知道这是当年侵略者的祠庙,反而用其庆祝节日大加祭祀。

他不是觉得这是百姓做错了,毕竟人总是要向前看的。

只是……

何其讽刺。

辛弃疾出神地想到这一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一出,石破天惊。”

这是一首让人读完为之叹服的词,李白读完后没有叹息,只有赞叹。

一般这种伤国忧怀的诗作,难免临到最后郁气横生,但是辛词不是,从上片的气吞万里如虎,到下片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无一不振聋发聩。

“伤而不伤,胸中郁气却由此一荡而尽,反而心生壮怀激烈之情,”

这一个两个豪放派的怎么都这么合他胃口,李白不由如此想到。

杜甫为自己倒了一杯茶,听见李白的话不由点头,他又抛出了一个新观点。

“这辛词虽是词作,然而不以词工,浑然天成,读起来却又像一篇荡气回肠的文中佳作。”

“文章?”

“对,且后生不可小觑,苏词似诗,辛词似文,皆开新风矣。”

杜甫肯定道。这也是杜甫觉得头皮发麻的一个点,他从没想过词可以这样玩。言到最后杜甫感慨满怀。

天幕介绍的两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写的词都很“新”,辛词似文,以典入词,褒贬人物,全词一气以贯之,更像是文章的特点。

而苏词与其说是词,不如说更像是诗,比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如果不是表明了文体,谁看了都要说一句——

这不诗吗?

苏词似诗是二人在那次视频后再研讨得出的结论之一,没想到现在辛词又得了一个似文的评价。

李白略作思索,在脑海里回顾了一遍全文,好家伙,旁征博引,融会百家,这不正是一篇好文章的特征吗?

李白抚掌大笑,笑吟吟道:“是极是极,子美说的没错,好文章也。”

二人不知,他们的这番对话,正契合了辛词的评价,悲壮豪迈是辛词的词风,而以文为词则是辛弃疾的创作特征。

秦朝咸阳

“慷慨壮怀,如闻其声。”

秦始皇对于这种将才历来都是敬重的,当然,敬重的后果就是打得不好还得请人家出山,比如王翦王老将军。

更何况写这首词的辛弃疾都已经是一员老将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放在国家层面都是通用的。

“以赵国的抗敌老将廉颇自拟,这老当益壮精神的溢于言外啊,但可惜——”

只能说没有人比刘彻更懂结局:

“既然都写成词宗了,想必也是报国无门,不得重用啊。”

“不如给我吧。”

刘彻图穷匕见。

猪猪陛下难过啊,这都说几个人了,怎么汉朝的一个都没有?

<hrsize=1/>作者有话要说

新增八百多字,主要是细化,多了一个李白和杜甫的对话。

——

越发短小的我,救……为什么写辛弃疾我卡成这样。有一段删了的,是关于和亲的事情,感觉扯远就删掉了。

然后老中人的宿命,考研考公,在家呆了才多久,就已经明里暗里让我报班学习……不想,但吵架真的好累。

感谢在2023-07-0518:41:05~2023-07-0609:39:3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水莲墨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