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24 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1 / 2)

加入书签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林冲身上还有哪些特性呢?请大家继续看文本总结。】

由于接下来的内容集中在课文上,楚棠便将重心挪回原文,众人也终于得以真正心无旁骛地细品被后世誉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放出的情节正是陆虞侯等人来李小二店中吃酒,顺便密谋谋害林冲这几段。

陆谦这人是早在众人心里挂上号的,此时见他又出现,许多人当即便毫不留情地带上几分嫌恶。

中唐。

刘禹锡一看到这个名字就气不打一处来,“这陆谦,当真是贼心不死!都到沧州地界了,还如此阴魂不散,想要赶尽杀绝。”

“想要赶尽杀绝的岂止是陆谦?”柳宗元摇首,“若非那高衙内仍存诡心,何至于一再迫害?况高俅本便授意差拨于野猪林杀害林冲,不想却为鲁智深所救,目的未达,他岂肯善罢甘休?”

但凡奸人行恶,不见败亡即不止也。刘禹锡也懂得这个道理,在心底认同了好友的话:“看来那差拨虽然当面迫于形势,应了鲁智深不再为难林冲,但心下始终怀恶,怕不是......”

话音一顿,两人像是同时想起什么似的,猛然抬头:“高俅既遣人追杀林冲,先前搭救林冲的鲁智深岂非亦危矣?!”

那两个差拨必然是将一路情状叙述详备了的!

想到这里,二人心中不禁有些担忧起来。虽是书中人物,然而鲁智深侠肝义胆、豁达豪气的形象已经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况先前看了影像,那般活灵活现的人物便在目前,很难再将其看作是虚笔。

不知不觉间,两位诗人也代入了小说的情境。

另一边。

白行简恍然大悟一般长哦了一声:“原来先前叙述一番李小二的旧事,不为闲笔,亦不为渲染林冲热肠,而是为后面这一遭偷听!曲折至此,可谓平地生波而又叙得自然,果真是好笔!”

元稹也笑:“便说是匠心独运。你看他叙陆谦等人来到店中,分明俱在胸臆里,偏故作遮掩,真让人如观戏一般顺眼去看,处处生疑。此书流传甚广,并非没有道理。”

中唐时期,文学尚俗的倾向进一步明显,元稹也曾涉笔传奇之作,对各种笔法亦颇有心得,此时一见文本哪里有不明白的?对着这别出心裁的文字赞不绝口。

三国。

曹丕等人亦觉得妙极,魏晋之时不似中唐,无论志人志怪,亦不过粗陈梗概而已,及至中唐白行简、李朝威等一众传奇名家并起,文言小说才臻至成熟。连白行简等人都觉《水浒传》笔致精细腾挪跌宕,更何况是曹丕?

他将水镜上的几段文字默默品了一回又一回,愈品心中愈是振奋:“不说两人同入而说‘一人闪将进来’,‘随后又一人闪入’,笔笔清晰,又暗合密谋之状,写得情状毕肖。”

“而且这事中波折也颇多。”

曹植接过话头,先前曹操说他曾诵俳优小说千言这是不错的。曹植虽

务力诗文,但时下流行的人物品评、地理博物,包括他哥录的志怪,他最近也读了不少,很轻易便能看出不同来。

“时下小说多琐屑细语,更多在述,不及后朝变化万千,引人入胜。看这番密谋又全从李小二处写来,正契合了偷听之状。”

“不仅如此,笔致也巧。‘光阴迅速,却早冬来’一句,直有散笔之妙。”曹丕眼中的欣赏几乎不加掩饰。

上首的曹操见二人分析得头头是道不禁满意地点头:“真吾子也,一眼便看出许多门道来。如此,为父便放心了。”

“放心什么?”曹植狐疑道。

“你们既看得出其中精妙,必能取长补短,早早将那《三国演义》写出来,领先后朝个几百年!”

丕、植二人:“......”

回府!必须回府!

汉朝。

刘彻摸着下巴评论道:“这李小二倒是机灵,但说林冲是个性急之人,朕怎的没看出来?”

他迟疑着不甚相信:“林冲前番那般隐忍仇人在眼前都不曾打下去,哪里有个急性?”

“那不是把陆虞侯的家给砸了吗?”司马相如小声道。

刘彻乜他一眼:“那他可曾杀人放火?”

“后面就杀了。”司马相如嘀咕着。

他可是将情节概括记得清清楚楚!

【大家看到李小二的话,“林教头是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林冲的性格中有急躁的一面,由他人评价来刻画主要人物,这正是大家熟悉的侧面描写。】

楚棠顺便总结了一下考点,又放出后文来。

御座上的刘彻只看得些“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只叫他骨肉为泥”等字眼,当场在心里大呼大意了。

哪知这林冲还真是个气性大的,这就放上狠话了。

刘彻觉得拉不下面子,冷哼一声,故作不屑道:“出口便是喊打喊杀,果真是草莽!”

众人:???

先前林冲一再退让的时候陛下您可不是这么说的!

太极宫。

李世民也觉得颇为意外:“这般急躁之语竟出自林冲之口。”

“一番狠话之后又买来配刀前街后巷去寻,倒真有股不一杀陆谦难消心头之恨的狠劲,李小二之话不是虚言呐。”

李世民感叹着,心中的天平又开始倾斜。本以为林冲安分守己到软弱可欺,而今这人奋起寻敌了,他又觉危险。

侠以武犯禁,是人君的忌讳。

堂下的房玄龄等人自知君王所想,指着后面的文字道:“他虽有气性,却来得快,去得也快,寻了三五日,心中也怠慢了,想来不过一时气血上涌。”

长孙无忌也跟着点头,又道:“我观文中之意,林冲似是将恨意俱投在那陆谦身上了?”

“林冲诚心相待,视之为友,陆谦却背叛朋友之义,设计坑害又欲赶尽杀绝,负恩若此,林冲焉能不怒?”

孔颖达答说,心中对陆谦的行径亦是相当不齿。

庙堂之上讨论得热闹,四野同样喧嚷极了,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他们的话语可就不加掩饰得多:

“仇人都寻上门了,林冲他倒是找啊!”

“他怎么一点也不着急啊!大难临头还心下松慢,陆谦狗贼指不定在哪儿猫着使坏呢!”

“一会儿百般忍让一会儿暴跳如雷一会儿又轻慢松懈,这人的情绪可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有人感叹着转变如风,惹来周围人一致点头:反复变化,林冲的性子可真是复杂!

南宋。

正于军中练兵的辛弃疾忙里偷闲地看了几眼,忽然轻咦一声道:“解腕尖刀,是否太小了些?”

他对各类兵刃颇有了解,解腕尖刀亦是常见之物,辛弃疾对此更为熟悉。

解者,割也,用于掌腕之间割肉的刀自然不会太长,故而解腕尖刀只是一种小型佩刀罢了,佩戴之人更多是为防身之用。林冲既在大怒之下欲要复仇,怎不选择些更便利的武器?

旁边的副军见自家主帅颇有兴趣的样子笑着接道:“小些便利。将军勿要忘了,那林冲是个戴罪之人,又在闹市寻人,拎着大刀难免惹人注目,横生些事端出来。”

辛弃疾一听也觉有理,便笑:“如此说来,那林冲可称得上是谨慎之人。”

这么说着,心理对他倒生出几分赞赏。

水镜里的楚棠将这几段总结出急躁刚猛、得过且过两个词,基本与众人的讨论相差不大。

【随着分析的深入,林冲的形象在我们心中也愈丰满起来。我们继续往下看。】

接管草料场、风雪夜沽酒、火烧草料场等一系列后续情节依次放了出来,众人俱都看得投入,有忧虑林冲轻易接了草料场的差事并不生疑实在是毫无警惕之心的;也有看到林冲寻思唤泥水匠来修草厅,叹息此人实在是个安分守己的好性儿的;

还有赞他盖火炭又拨石掩门,赞他处事谨慎小心的,甚至有人抓着花枪挑葫芦,大赞侠士好生潇洒之类。

这一观点引来一众少年人的拥护,却也招来了不少人的反对,他们坚持认为林冲用花枪挑葫芦仅仅只是因为手冻僵了而已。

少年们又偏说如此手冷但仍能以枪稳稳挑起葫芦踏风踏雪,正见得林冲身手矫健云云,一干人等争论得不可开交,场面热闹极了。

而李杜欧苏并一干传奇话本文人则是对文中对风雪的描摹以及人情世态的叙述大家赞赏,纷纷感叹施耐庵行文练达,恨不能一睹全书等等。

当然,更多人还是被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为屏住呼吸看后面波折的,待看到草料场火起,林冲拿起花枪就要去救火时更是整颗心都提了起来。

“可别出什么事了啊!”

然而很快他们就顾不得担心了——

“陆谦!这把火是陆谦放的!”

“好贼人!若非大雪压塌了草厅,林冲此时必是葬身火海了

!”

“高衙内果然贼心不死,还想着杀死林冲强占他的娘子!”

三国。

周瑜等人当场拍了桌子:“‘便逃得性命,烧了草料场也得个死罪。’果然是好谋算,非置人于死地不可!”

他气得脸色发红,当即便咳嗽起来,引得室内一阵忙乱。周瑜犹自不解气,这就是所谓的朋友之义!

另一边。

赵云恨恨一握银枪,只道老天有眼,救了林冲一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