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2(2 / 2)

加入书签

姜芃紧急吃了饭,抓紧时间送货,刚好也和姜蘅擦肩而过。

是的。

用不上她了。

蘑菇就在院子里,沈丽打包好,蔬菜周芸采收后打包好,具体要多少姜芃整理的。

姜蘅:真爽!

这才是真正的种田呀!

当然她也有自己的事——

联系陈师傅,让他多带几个人。

这回不只是将承包地给圈了,还要给她院子修一下,搭两个露天灶台,院子左侧本身有雨棚,在这里做饭也不用风吹日晒。

还要在院子外的位置再搭个棚子,以后工人吃饭就可以在这边吃,她家前院也挺大的,现在有这么多活,也不好总让人带回家做,只能多开发一下这边的地,只是棚子,就算不是她名下,搭个棚子也完全可以。

跟陈师傅合作过一次,姜蘅对他人品还是有保证,便请他额外帮忙将材料都定一下,陈师傅同样对姜蘅这方面很信任,也一口答应下来。

还让陈师傅帮忙介绍一下能挖水塘的师傅。

她名下又多了两个水塘,都是可以扩大的。

不过具体扩充水塘时间要等半个月后,她只是先联系着,陈师傅那边也要多休息两天,哪怕陈师傅非常热情的说不用,但刚干了那么多天力气活,哪能不休息?

姜蘅强行将开工日子定在三天后。

最后去和大伯娘说了下想用爷奶的地在这边重新换个宅基地,她不知道父母和大伯家怎么分的这个老宅,反正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她可以出钱。

一问才知道,这宅子当初是一家一半,但为了方便登记,名字是写在大伯名下的。

占地两百多平,院子就占了大半,爷奶那个年代盖房子很困难,房子主体挺小的,但院子大一点,可以种菜补贴家用,也方便。

姜蘅估摸着这价格,想出价五万。

大伯娘那边恨不得白送,反正他们也用不上,两家都是独生女,他们自己结婚后也在自己宅基地上盖了房子,根本住不过来。

除非以后姜蘅和姜芃都生一堆孩子。

姜蘅:“……这假设有点可怕。”

陈阿英嗔道:“有啥可怕的?你跟你姐一个样,一个孩子多孤单啊。”

姜蘅其实没觉得孤单,只有失去爸妈时才有这个感觉。

但观念不一样,她也不强求,直接跳过这个话题,继续拉扯,最后打折成了两万,这个房子改到她名下,去村委那边将宅基地换一下,刚好她家周围都是集体所有,也不用跟谁调换。

为了集中宅基地,姜蘅顺便将自家后院那一百平也给换了,等新的住宅修建时,这个院子也要拆掉。

而新的宅基地就在原来宅基地的右边几十米处,整体占地面积达到了三百多平。

可惜她现在没钱,想要建房子,最早也得冬天。

刚好冬天施工不耽误干活。

她还想将承包范围中间修一条可以通车的路,方便运输。

大的小的山头有五个,都是可以开发的,之后计划是要种果树,能混种尽量混种,可以吃到好多种水果就最完美了。

果树要秋天移栽比较合适,又得是适龄的果树,价格同样不便宜。

姜蘅简单规划一下,就发现纸上满满都是——缺钱缺钱缺钱!

开始头秃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