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1 / 2)

加入书签

矮又壮,沈育却高大精瘦,两肩宽阔,脊背笔直,与四周市井小民格格不入。

士兵不再多说,用佩刀的柄要挑开沈育斗笠。那人慌忙扯开沈育,试图阻拦:“军爷,军爷!我儿子脸烂了,才戴斗笠遮掩,怕污了您的眼!”

他哪里扯得动沈育,也拦不下士兵,眼见草编的斗笠被钢刀劈开一条缝,飘飘扬扬从沈育头顶落下,打着旋儿跌进尘埃里。

沈育的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士兵变了脸色,拉扯他的人倒吸一口凉气,四周人群静默数息,接着窃窃私语。

那是一张骷髅似的脸,眼眶深陷,脸颊发青,布满乌紫的血网。

那人立刻反应过来:“是真的脸上生、生、生了疮,没法见人,军爷您行行好!”

士兵手中有一副画像,画中人剑眉星目,眉眼朗阔,不用细看也知与眼前此人没有半分相似。他一摆手,带队走了。斗笠被数双高靴踩扁,沈育躬身捡起,抖抖灰尘,依旧戴在头上。

那人拍拍沈育的手:“儿啊……跟爹回家吧。”

沈育认得这个人。

沈氏学塾对面有一户西市卖鱼的人家,夫妻二人带一个正当妙龄的女儿。丈夫又矮又壮,皮黑粗犷,妻子却高挑白皙,生下个女儿貌美如花,邻里不知有多少上门提亲的。做母亲的眼高于顶,一个也没看上,怎么也不愿女儿如自己一般将就嫁个渔贩子。

沈育和他家没什么来往,他的一个同窗却和这家女儿偷摸相好了一年半载。后来被母亲得知女儿与一个穷秀才私下许定,气得将女儿禁足家中,断了二人往来。

为了帮同窗打动未来丈母娘,学塾里一群平时写治国策论的纷纷执笔写起了情诗,拼拼凑凑十页纸,沈育还贡献了两首。同窗清晨在鱼贩家门前深情诵读,被未来丈母一盆隔夜洗脚水浇得受凉卧榻三日。

大家都嘲笑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路没走完,一盏茶的功夫前,这位同窗魂断东市刑场。

里坊的巷道是沈育十数年走惯的,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路。鱼贩的家还在,沈氏学塾已被抄没。

走到门前,已有一股熟悉的咸腥味。

鱼贩紧张得不行,住在安井坊的邻里,哪个不认识沈氏学塾的沈育,被人看见举报,沈家的今天就是他家的明日。

沈育被鱼贩按头塞进院门,仿佛一个猥琐的贼。

“你的脸怎么这样?”鱼贩看着他摘下斗笠。

沈育张开嘴,观刑时咬烂的血肉使他口中看起来一片狼藉,血流出嘴角,他用手接着,以防落在渔贩家中。

他身上不再是干净的绸缎衣衫,粗麻布衣糙得活像刚在东西市做完帮工,若不是背影身形里还有着从前的影子,鱼贩也认不出他来。

鱼贩是个厚道的人,几乎掉下泪:“沈大人对我家有大恩大德,沈公子,你且放心在陋舍住下,躲过这段非常时期。先前查封学塾,官兵已里里外外将安井坊搜过一遍,想必不会再来了,这里还是安全的。”

沈育不置可否,他血肉模糊的嘴甚至一动就流血。

家里静悄悄的,三开间的堂屋,正堂供着灵位,是比沈育那位同窗先一步归西的鱼贩家的女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