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1(1 / 2)

加入书签

伴着新帝登基的这第一通军鼓,似浪潮般奔涌开去,从西北的这座县城开始,穿过严寒大漠,越过关山千陇,渡过泾渭黄河,天宝的时代自此成为过去,史馆中属于至德的新页被正式翻开。

祭典完毕,城里还到处挤着人,冯逸几乎怀疑整片朔方的百姓都聚到灵武来了。他挤出一条路,贴墙站在民舍门口,之前跪了半天,膝盖都麻了,想在路牙坐一坐,又怕肖彧找不到,只好原地跳了几下,果然被肖彧瞧见了,二人拨开人群,挤到了一起。

冯逸唏嘘道:“书里说‘漫卷诗书喜欲狂’,从前总觉着夸张,没成想今天倒亲眼见识了。”

”新朝新气象。”肖彧拉着他往人少的地方走,“明日起就要连轴转了。”

新皇登基后连降三道恩旨。其一大赦天下,其二封赏臣工。其三选贤任能。大赦无甚可说,是帝王登基的常例,只是如今各级刑狱早就不再运转,赦与不赦其实没什么区别。封赏臣工,则是内外文武官员九品以上加两阶,三品以上赐爵一级。至于选贤任能,则为重建中枢,不论出身,只须通过吏部审核,即可入朝为官。

肖彧本是正四品上,这回便升至正三,恰巧是中书令、尚书一类的品级,便复归六部,直接管起吏部来。冯逸先得以官复原职,仍旧当他的御史中丞,在此基础上升至从四品下衔,加授给事中,相当于他从南到北地折腾了一圈,最后还回了原样。

大规模的品级提升结束后,随着中枢各项职能渐次开启,每日还有大量的加授、权知,官职好似不要钱的大白菜,许多人身兼数职,譬如郭西河,既任朔方节度,又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譬如杜渐鸿,既任朔方留后,又任兵部郎中。

按原来的建制,御史台该有独立的院子,中丞以下至少有六名侍御史、十五名监察御史。然而冯逸在府衙转了一圈,没见到有挂着御史台门匾的,呆站片刻,拽住一个匆匆跑过的,问他:”御史台在哪?”

那青年吓了一跳,将他上下打量,迟疑道:“你也在找御史台?”

”让让——”身后倏然有喊声,二人忙让到一旁,便有几人擦身小跑远,各自怀里的书简堆得高过鼻梁。

冯逸本就转了半天,又被人这么一拱,心里冒了丛火:“荒唐,台院还没拨下来?”

那青年转身冲他作揖:”兄台也是御史么,自己人。”

原来是个属官,冯逸心里有火,也顾不得和他拉家常,匆忙回礼,说:“你跟我来。”

灵州的府衙被腾出来做了六部衙门,却还没完全安排好,乱哄哄地吵成一团,这边还在拖地擦桌,那边就已在满屋子的灰尘里办起公来,冯逸带着人穿门过廊,远远就见挂着吏部牌匾的门口围了几圈人,人人都在吵,胳膊挥成了林。

”好家伙。”冯逸说,“灵州什么时候这么多官儿了?”

那青年说:”朝廷缺人,稍微有些门路的,谁不卯着劲往里挤?”

冯逸一看门口的那些人,可不正是面红耳赤卯足了劲,又好气又好笑,心里那点儿火气顿消,吸了口气,隔着几排人头,冲那主簿喊:“有急事,找你们尚书。”

主簿是个生面孔,不是从原州来的那拨人,故不认得冯逸,正憋了一肚子火,便把他当做个刺儿头,冷笑道:”后面排队去。”

冯逸倒乐了:“我找你们大人,还从没要排过队。”

”好大的口气!”四周叫嚷道。

肖彧出现在窗口,冲他打了个手势。

“那个谁,”冯逸说,”跟我走。”

那青年一时摸不准他身份,拱了拱手。冯逸昂首挺胸地插了队,跨进吏部大门。

肖彧问:“你来干什么,任状不是已经送过去了?”

冯逸就他案前的杯子灌了口茶,入口显是刚泡的滚水,呼哧着嘴说:”没地方,难道让我带着人在门口喝西北风?”

肖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