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3(2 / 2)

加入书签

然而就在杜宛秋走后第五天,三月二十八日,安承弼率众从灵昌渡过黄河,迅速攻占陈留,而后挥师北上,三月二十九日攻陷荥阳,兵临洛阳城下。

在此期间,一连串探马如流星般从洛阳而来:

自封湛昼夜兼程赶至洛阳已有七日,七日之内募得新兵六万,因黄河防线已破,守军退至武牢关。

四月二日,封湛兵败武牢,后拢余部于洛阳葵园、上东门、宣阳门,数战皆败,六万新兵死伤者不计其数,封湛退向陕郡,与高延部汇合。

四月四日,叛军攻入洛阳城,东都留守拒不投降,被敌斩杀祭旗,头颅被传送河北各郡示众。

举国震动。

洛阳已失,下一步就是潼关,若再守不住潼关,京师危矣。

局势变得太快,滔滔黄河、六万兵马,本以为封湛能抗上几月,但谁都没料到败绩竟似流水般接连传来。京城人心惶惶,举家迁徙者不计其数。

冯逸当日曾断言叛军必败,而短短半月间幽燕兵马势如破竹,并无半点气衰迹象,每每上朝总有众臣于其后指指点点。这日去了御史台,连手下几个御史都面带异色,冯逸再也忍不住,镇纸往地上一掼,喝骂:“做什么!谁不服气?站出来说话!”他显少这般动怒,一发火竟叫几个御史面露惶恐。

冯逸环顾众人,冷笑道:”不说话?好,那就听我说!”他站起身,“我为何说他必败?安承弼所仗者,不过是出其不意,而这等快打战略,粮草补给就是最大的掣肘,一旦拖久拖长,内部分裂军心浮动。叛军各族混杂,奚、契丹、突厥,为何要帮他?还不是为了到中原分一杯羹?即便暂占河北广袤地区,此等外族匪类只知抢掠,必会激得民怨沸腾。大祁有千里腹地,更有江淮剑南等赋税重地,倾全国之力,难道竟不能镇压宵小?更何况朔方大军正在勤王的路上!假以时日,安承弼必败无疑,诸位可有异议?”

没人说话。

”很好,”冯逸缓缓呼了口气,“看来我们达成了一致。所以,请收起你们的惊慌失措。御史是言官,是大祁的唇舌,若连诸位都对胜利不抱希望,百姓怎会相信朝廷,战死洛阳的英雄又如何长夜得安?而平原北海各郡官民,能坚守至今,靠得就是对朝廷不折不扣的忠诚与信任啊……”

御史台众人躬身称是。

冯逸心中苦笑。实则他还有半箩话没说:这一切的前提,俱在”假以时日”四个字上,洛阳败得出其快,长安前头只剩一座潼关,潼关若能守个半年,待各地勤王兵陆续抵达,一切还好说,若潼关守不下,结局无非两条,要么倾城一战,要么南幸迁都。

盛极必衰,当真是古往今来第一条铁律。

封高二人所领之兵均为京洛新募,多为市井佣保之流,未经训练就匆匆上了战场,二将有心无力,不敌幽燕精悍骑兵,边战边退,至太原时开仓廪赐与部众,焚烧其余、坚壁清野,太原城中火光冲天几日方歇,而此时封高已率部坚守潼关。

正当长安城人心惶惶之际,叛军却在潼关停下了脚步:安承弼要登基了。

四月十五,洛阳沦陷的第十天,安承弼于东都行宫僭越称帝,以燕为国号,封赏部众,在大祁高宗所建乾元殿中连日宴饮。

这对京师守军来说是个好消息,至少能叫他们多喘几天气,而对当今圣上而言,却是一个无比尖刻的挑衅。皇帝暴跳如雷,催促潼关守军出关杀贼,高延不听皇命,上奏陈述理当“坚壁挫锐候隙破之”,皇帝更是大怒,斥责其目无天子,恰逢高延军中一监军与二人不睦,诬奏”封高睃盗禀赐”,即偷减军士粮赐,四月二十七日,天子派亲信宦官奔赴潼关,于数万守关将士面前当众斩杀。

这日晌午,御史台门外一阵喧哗,冯逸走出去,却见一人满面风霜正欲闯门,卫兵用长枪格挡,口中呼喝不止。冯逸喝道:“什么人在此生事?”

那人高声嘶吼:”我乃潼关守军,求见御史台长官!”

冯逸挥了挥手,卫兵撤去枪戟,来人踉跄几步,扑跪到冯逸面前,肝胆俱裂般哭喊:“末将乃……潼关守军……求见御史大夫……”这人鬓须纠结在一起,甲胄缝隙里全是干涸的暗红血迹,鞋面满是风霜。冯逸忙躬身去扶,道:”暂无御史大夫,我是中丞,代掌御史大夫之职,你要见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