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1 / 2)

加入书签

城关的房子,但户口仍旧是原来的农村户口,就连杜姗姗也只能和宁锦一样到三中上学。

但是杜姗姗有自行车,宁锦没有,而杜姗姗拒绝和她同骑,她只能步行。

小姑娘早上步行去了学校,被班主任赶出来拿学费,又步行回了县城,被拒绝之后去县城公园河边跳水,然后宁锦来了,自己爬起来回了“家”,再次被况玉美拒绝,再次从县城步行来到三中——这么一算,这一天已经步行走了六七十里地。

而现在已经是日正中天,宁锦的肚子开始叫了。小姑娘平时上学堂都吃什么?宁锦搜索着记忆,眉头又禁不住皱成了一团。

三中没有饭堂,除了离家近的学生可以回家吃饭之外,其他学生都是带着馒头咸菜到学校来,冬天配点饭堂烧的热水热水,夏天就喝凉水,填饱肚子就算完事。

在宁锦眼里这简直是虐待幼小的事情,但是在小姑娘的记忆里,所有人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毕竟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连吃饱肚子都是奢望呢。

小姑娘今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好歹还是拿着布兜子装了六个馒头和一袋豆酱饼来的。这就是她三天的口粮。那个布兜子现在就放在教室里。

不到放学时间,裹着铝皮的校园大门紧闭着。

但是她现在就很饿。

宁大小姐环顾四周,小卖部……唔,她身上没有钱,刚才在村口盯上一个目标也没有成功……

她揉了揉隐隐发痛的胃部,忍饥挨饿可不是宁大小姐的作风。

宁锦迈开脚步,沿着学校红砖围墙旁边的村中土路向前走去。在小姑娘的记忆里,从这里向东走到尽头,然后右拐,不远的胡同里,就有一家卖馒头的。虽然现在她还没想到怎么赊到馒头,但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嘛。

农家小院门口墙上刷了两个白字“馒头”,宁锦的目的地到了。

在北方地区,家家户户的主妇都会自己和面蒸馒头擀面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里也开始出现了蒸馒头、轧面条的机器,年轻的主妇们也更愿意用粮食兑换馒头、面条,成本不高,省出来的时间能够做更多事情。

在三中吃饭的学生里,家境好的就直接从家里带几十斤粮食,送到蒸馒头的人家,称了斤两换成馒头,每天吃饭时候来拿一两个。这样顿顿都能吃到热腾腾的新鲜馒头,孩子吃的舒服点。

当然,家庭条件不好的,就和小姑娘差不多,带着自家蒸好的馒头来学校。但是既然在学校吃饭,显然是不方便天天跑回家的,一般他们都是带上三天的馒头,一星期中间再跑回去拿三天的馒头。这样的话,第二天第三天的馒头就会越来越硬。

夏天还好说,到了冬天的时候,第三天的馒头硬得都能当石头砸人。学生们的桌斗里,谁没有几个啃不动的馒头核儿?

现在已经快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了,小院门口不时有人出入,都是北正村以及周围村子里来换馒头的村民。宁锦神情自然地跟着他们走了进去。

两个叠了好几层的蒸笼就架在院子里,直径比宁锦伸出双臂还要大一圈,下方是垒好的灶台。略胖的男主人将已经熟了的馒头成笼地搬到一边的桌子上,女主人则忙着用筷子把馒头装到客人手中的器具里,然后在挂在一边墙上的本子上做上记号,时不时还要低头看看火。

九月中午的天气,夫妻两个都是满头大汗。

宁锦环顾四周,非常自然地走了过去,蹲在了两个灶台前面,拿起一边的拨火棍问:“叔,婶儿,火小点?”

女主人顺口回答:“这个大点,那个小点……”她猛然回头,“哎哎,小妮儿别瞎弄啊,弄灭了我这锅里的馒头就都毁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