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94(1 / 2)

加入书签

宛音得了空、会来府里寻她一起做绣品,日子才不至于那么难捱。

临近入宫,段毓儿被家中看管得愈发严实,并找不到时机偷溜出来,得知了她们二人背着她偷偷相聚,还作了一首酸不溜秋的口水诗、遣人送过来。

……

制科考试的题目,每日都会公示于贡院门外。

而这些试题,要不了半天,便会传遍整个京都、甚至于传到京外诸州去。

这几日,京中酒楼茶馆内最热烈的讨论,便是关于这制举试题的。

即使陆小姑娘闲坐于家中,亦是不免能够听闻一二。

制举考试第一日,考的是策论,论的是时弊。

这与往年科举的题目相差并不大,因而公示当天,并没有引起民间市井的波澜。

第二日,则不再是纸笔作答。

而考,破案。

公示榜曰:“众考生集于庭中,大理寺卿为正考官、持疑案簿,簿中所载、皆为赵京十年来未能勘破之悬案。考官将案情一一示于众考生,考生若有疑惑、细究之处,可敲铃询问。录官所记言行,即为考生答卷。”

这般考法……简直是前无古人。

故而公示一出,立即掀起了滔天热议。

有人说:“此考法前所未有,将读书人等同于推官,是强人所难!”

又有人说:“这做官与破案,是一个道理,要胆大心细、更要深入民情,若是能把案子破好,那么做官儿,也必定做得不差!”

还有人说:“制科考试本就是选非常之才,题目不困难、不刁钻,那才见鬼!”

一时间众口纷纭、难辨对错。

第三日,考的是一道碎玉题。

即“武官怀中藏玉,考生不论办法,需将玉击碎,方为破题。”

这道公示一出,街头巷尾、茶楼饭馆,顿时变得空前沸腾。

傍晚时分,陆宜祯坐车去贡院接人的路途中,不时还能听见拉长了声调的打趣:

“各位兄台,小弟有一事不明,这制举考试,究竟考的是文举、还是武举呢?”

“这制举呀,既非文举、也非武举,而是——文武双全举!”

然后满堂哄笑。

哄笑的声音越是大,陆宜祯的心中便越是担忧。

这般违背常理的考试,不要令小世子受伤了才好。

虽然两三年前,陆家马车被劫时,是他拦退了一群劫匪——但那始终不是小姑娘亲眼所见之事,到底还是提心在口。

与她同行的隋燕氏,见她脸色略微发白,执手宽慰道:“这一次不中,不打紧的。就连科考,一次登榜的人也屈指可数呢,何况是这回的制考?大郎他好歹比小时候长进了,都晓得同我们自请去奉山读书,你多宽限他些时日,明年的春闱,还有机会……再不然,家里头还可以为他请荫封。”

可她哪里是担心这个?

陆宜祯只觉手背上的温度凉得可怕,不由匆匆地把手从隋燕氏的掌握里抽了回来。

心里塞塞地,又乱糟糟地。

想道,隋小世子这位继母,难道一点儿也不担心他伤到哪儿了吗?

又想起三年前的夏天,从钟楼有惊无险地回到家里后,被父母、女使反复告.诫“不能泄露是隋意救的她”——事.后,她还问他,“为什么不希望这件事传出去”。

他说,“自然是因为不想打草惊蛇”。

如今手背的凉意未散,好似有冰冷的鳞片滑蹭而过、留下满手未干的湿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