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98(2 / 2)

加入书签

“那个时候皇阿玛您的脸,比戏台上的包公都黑,儿子可不敢那个时候跟您开口。”小十四抬起胳膊自己翻身,然后出熘下康熙的怀抱,爬到康熙的背上,跟三四岁的时候一样,抱着康熙的脖子晃悠:“皇阿玛不要生气,儿子这次是气不过,那个什么梁生是个什么玩意儿?敢如此欺负儿子!何况当时那个卓泰想干什么儿子也不知道,但是儿子下意识的不想让他开口替儿子解围,好像儿子是个无知小儿似的,他再是常宁王叔的儿子,儿子还是您的儿子呢!”

他说的跟绕口令似的,想要绕晕康熙,可惜,康熙没晕。

“下次不许了,把你皇阿玛吓坏了。”看十四儿子跟自己如此亲近,又认错了的份上,康熙也就下了台阶,不跟他上纲上线了,而且他发现,上纲上线也没用,这小十四对他全然的坦白和依赖,让他没办法发脾气,也没办法继续揍他的小屁股了。

爷俩儿算是和解了,不过康熙还是要他十四儿子第二天去上课。

“皇阿玛,他们讲课,儿臣有听没有懂。”小十四道:“而且,每一个先生讲解的论语,断句都不一样,解释的方向也不同,为什么不统一一下说法呢?还有啊,一口气读下来,儿子都要憋气了。”

“讲解不同?”康熙想了想:“如何不同?”

“断句不同啊皇阿玛。”小十四激动的道:“第一个法喀先生,只是让诵读,背诵,熟记和书写,一口气下来,没断句!第二位孔先生,断句了,但是跟第三个先生的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了?”康熙看十四儿子貌似很激动的样子。

“皇阿玛,您知道,《论语》里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吧?”

“知道,《论语·第八章 ·泰伯篇》。”康熙对论语绝对倒背如流。

“可是孔先生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意思就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小十四瘪嘴:“这是愚民啊!但是都说读书方能启智,老百姓能有几个读书人?这什么道理么!”

其实这一句读源远流长,在解放初期,十年浩劫的时候,就用来攻击孔子。

小十四前世在福利院,副院长就是那个时期的受害者,本来书香世家,结果成了个黑五类的狗崽子了,每提起此事,副院长就耿耿于怀。

以至于小十四也对这句话,记忆深刻。

后来大了他还专门查过这句话啥意思。

“嗯?”康熙没想到他的十四儿子竟然如此聪慧,一个七岁的孩子,对《论语》的断句都能察觉到不妥。

“但是后来的先生又有了新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小十四一摊手:“那么孔老夫子的整句话意思又变了,改成了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大家都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老百姓们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又改成了需要大家开启民智了!”

康熙脸色有点奇怪。

“好么,这第二种解释才几天啊?第三种断句就来了,这次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小十四吸了吸鼻子:“孔老夫子又成了自由先驱,这是要闹什么啊?这还没搞明白呢,第四种断句又来了,这次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呐!这种说法又不自由了。”

康熙的脸跟调色盘一样。

“这还不算完,第五种断句立刻出现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小十四一摊手:“第六种更逗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到底是知,还是不知?”

康熙沉默不语。

“皇阿玛,您倒是吱一声啊?”小十四拍了拍他皇阿玛的胳膊:“儿子这困惑,实在是……对了,为什么他们不用一下标点符号呢?”

标点符号其实在宋朝就有了雏形,《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

但是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何况规范了。

再说只是一个雏形,大家运用的也不是很好。

“你可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