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01(1 / 2)

加入书签

语,但愿元宝开蒙后还能这么父慈子孝。

第136章

陈青岩他们一入府学家里瞬间就显得安静下来。

粱老一个人闲来无事,便又打算出去游玩,倒也不走远,带着粱安和陈光就在府城周边的县城乡镇溜达。

哪有美景美食就去哪逛一逛,老爷子盘缠够用,身边又有人保护,自然是走得潇洒。

李氏和方菱都属于比较内向的妇人,之前在老家的时候还好一点,李氏有许多交往多年的好友,闲暇时聚在一起聊聊天,拜拜佛。

到了府城人生地不熟,二人也不愿意出门结交朋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哄着元宝,给青芸准备嫁妆,给几个孩子做衣裳。

一进了五月份(农历),天气逐渐热起来。街上的行人都换了夏装,有钱的人家换纱衣,没钱的普通老百姓穿葛布做的短衫,清凉透气。

关了半个月门的王家菜铺也重新开张了。

王瑛提前好几日就带着下人们准备起来,先将试验田里的果子分批让陈伯从城外拉回来。

实验田里的桃子、葡萄、樱桃和蜜桔都熟了,拿来做冰棍和冰饮子正合适。

其次是准备做冰棍的糖水,二顺和田驹在院子里搭了灶台,熬了好几锅的糖水。因为糖价比较高,为了缩减成本只用最普通的粗糖,而非精细的白糖。

熬出的糖水晾凉了倒进提前准备好的竹筒里。

这竹筒还是王瑛从山上买水时受到的启发,既然想卖个好价钱包装必须到位,若是没有东西装着,冰棍化得汤汤水水客人就不爱买了。

竹子价格便宜,一截竹筒折算下来还不到一文钱,就是分割的时候费了点功夫。

竹筒不光要分割好,好得拿小烙铁烙上蜜雪二字,烙这个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品牌效应。

旁人拿着竹筒吃冰的时候,旁人若是问起来,你这东西在哪买的?

万一想不起来,看见竹筒上的字就顺口说出来了,“蜜雪冰沙!”

没错,王瑛把铺面改名叫蜜雪冰沙,原本想起名叫蜜雪冰城来着,但是这冰城这俩字太大,王瑛怕压不住便改成冰沙,正好他也打算卖这个。

府城跟镇上不一样,消费水平略有提高,但想要站稳脚跟,消费群体还是以普罗大众为基础。平价、实惠、美味才是长久之道。

其次冰和蔬菜也不同,冬天卖蔬菜可以说是独一份,但冰不是,前几日他出去打听过,如今城中卖冰的至少有四家。

都是大冰商,家里盖着冰窖,炖了上万斤的冰就等着夏天卖给富贵人家呢。

所以王瑛的消费群体就不能是这些人,一旦构成竞争关系,肯定产生阻力。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倒时别说王同知的假侄子,就是他亲儿子来了也落不得好。

糖水冰棍放进试验田里一宿就冻得叮当响,第一天没敢做太多,只做了三百根,王瑛打算定价十文钱一个,这些刚好能卖三贯钱。

主要还是因为竹筒有限,不然实验田里再冻几千根也冻得下。

除了这个还有冻好的冰块,这些冰块是留做冰沙的,将冰块倒进提前刷洗干净的石臼中,用木槌捣成冰沙,淋上调制好的蜂蜜牛乳,再洒上葡萄干,蜜豆子和新鲜的瓜果,一碗冰沙就做好了。

这么巴掌大的一盏卖三十文钱,还有大份的卖五十文,是专门卖给富贵人家准备的。

五月初五,王瑛带着一众人将铺子上的招晃摘下来,换上新的天青色的新招晃。

上面用黑字写的蜜雪冰沙,旁边还用油彩绘制了一个简易版的冰饮子图,让人看的眼前一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