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87(2 / 2)

加入书签

陈青岩道:“今年我跟青淮参加府试,青松年岁还小,再等等也不迟。”

刘昌邑拍了拍胸口,“禀生的事你们不用管了,我帮你们找人,等府试结束后咱们就能一起上学。”

“多谢昌邑兄弟。”

“哎,这么说就见外了,还没问你们如今住在哪里,等我休沐的时候去找你们一起读书。”

他们住的地址陈青岩还真说不清,住的时间太短连胡同巷子叫什么都没问过,只得留下自家菜铺的名字。

“正阳大街,王家菜铺就是我夫郎开的,倒时你过去一打听,他便告诉你我们住的胡同在哪了。”

“王家菜铺?”刘昌邑惊讶的叫了一声。

“怎么了?”

“我听娘念叨过好几次,说这菜铺子怎么突然关门了,过完年就买不到鲜菜吃了。还以为不开了,没想到竟然是你家开的!”

“我们都回老家了,所以便把铺子关了门,这阵子回来应该快开门了,伯母若有喜欢吃得菜尽管去挑选。”

“那我可得跟我娘说一声。”

? 如?您?访?问?的?W?a?n?g?址?f?a?B?u?页?不?是?í????????é?n?②??????5?????????则?为?山?寨?站?点

聊完县试又讲起扬州的事,刘昌邑没出过远门,最远的地方就是大姐和二姐成亲时,他去京都送亲,所以对江南格外向往。

陈青淮便仔细的给他讲起江南的景色,以及三人这一趟的经历。

刘昌邑听得时不时摇头感叹,“若是我能跟你们一起去该多好!”

不过他爹娘肯定不会同意,这么远的路,一去就是大半年,万一中途遇上危险都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所以他打心底佩服陈家的三兄弟。

听完陈青淮的讲述,他也给三人讲了讲这半年府学发生过的事。

“你们还记得那场诗会吗?”

三人点头,那是他们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诗会,记忆犹新。

“诗会后你们作的诗流传出去,好多人都争先品读,在府学名噪一时!特别是你写的那首《无题》,都快成了学子们拿来定情的诗了。”

陈青岩听的脸颊发烫,这诗他都没给王瑛看过,生怕他看完笑话自己。

“还有方文科,这人回去后一直跟旁人说,不相信这些诗是你们写出来的,定是经过粱老指点提前准备好的。”

为此私底下刘昌邑还跟他争辩过几次,但对方顾忌他的身份表面上答应不乱说,背地里依旧贬低陈家几个兄弟,从那以后刘昌邑便很少跟他们走动了。

刘昌邑本来就有点内向,轻易不跟人交心,因为卢老的关系才跟陈家兄弟熟络起来,成了不错的朋友。

自打他们离开后,刘昌邑便再也没带人来过家里,他爹觉得儿子性格孤僻,身边连个朋友都没有,这才去卢老那诉苦。

快到晌午时刘夫人热情的邀请他们吃饭,盛情难却只得留了下来,刚巧刘昌邑的父亲也下值回来了,便一同用的午饭。

刘大人是个性格温和的人,说起话来也慢言细语,听着让人如沐春风。询问了三人的情况,得知已经考完县试准备府试,便如自家长辈一般仔仔细细的嘱咐了一番。

临走时刘伯母又给他们拿了不少吃食,知道陈青岩已经成亲,家里还有个两岁多的儿子道:“下次再来,带上你家娃娃一起来玩。”

“我那儿子太顽皮,来了怕给您添麻烦。”

“孩子嘛,就是顽皮才招人稀罕,下次记得带过来啊。”

刘夫人就喜欢小孩,偏偏儿子的婚事不顺,一直抱不上孙子。

刘昌邑与陈青淮同岁,今年已经十八了,在古代这个年纪的男子基本上都订下婚事,成亲早的都当了爹。

原本刘昌邑也谈好亲事,女方就是原冀州知府家的女儿,比他小三岁,两家人计划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