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7(1 / 2)
若是不浇水,收成怕是更少。
然而有一块地却与众不同,满满登登的麦穗鹤立鸡群,将附近的麦田都比了下去。
一大早王瑛过来的时候,见试验麦田围着不少人,“怎么都过来了?”
陈喜道:“听闻郎君今日要割这片地,大伙都想来看看能出多少粮。”
王瑛笑道:“好啊,来几个体力好的帮我收粮吧。”
七八个汉子自告奋勇的拿着镰进了麦田,都是干活的好把式,花了一个时辰就把这一片麦田都割完了。
麦子绑成整齐的捆堆在一旁,上了年纪的老农,一眼这麦子就估摸出数量。
“这一亩地怕不是能出五石麦子!”
“五石都说少了,至少能出六石!”也就是六百多斤,要知道平常一亩上田,最多产粮四石左右,遇上旱涝或者病虫害只能收两三石,下田才产一石。
这麦子不光耐旱产粮还高,简直是给大伙开了眼了!
其实这块地的产量还没达到后世的标准,要知道长丰3号在后世亩产能达到一千斤,不过这个时代没有农药化肥,收成这么多已经算可观了。
最重要的是,长丰3号耐旱程度比自己试验时还要好,要知道今年整个春季只下了一场雨。
王瑛道:“这些麦子待晾晒干后,每家每户领三十斤做麦种,明年把地里的麦子都换成这个品种。”
老百姓们顿时欢呼起来,围着王瑛激动的挥舞着手里的麦穗,若是以后每亩上田都能收这么多麦子,那岂不是家家都有余粮了!
坐在河边钓鱼的粱伯卿听到声音抬起头问:“他们在干什么呢?”
陈青岩道:“阿瑛说今天要收麦子,应该在庆祝丰收吧。”
“走,过去瞧瞧。”
几个人拎着木桶鱼竿走了过去,“王小郎,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呢?”
“回粱老,这块地里的麦子收成不错,我打算把麦种分给庄子上的百姓,让他们明年也能增产一些。”
“收成不错是多少?”
“一亩地大概能收六石左右,若是风调雨顺差不多能到七石。”王瑛不敢太过夸大,万一达不到岂不是打了自己脸。
粱伯卿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你说的可是真的?”
“不敢说谎,这块地就是去年冬天种的冬小麦,比旁的田产粮都高许多。”
“粮种是哪来的?”
“种子是我自己培育的,用几种麦子杂交到一起,再择出良种。”王瑛没有撒谎,他大学专业就是研究就是这个的,长丰3号也是他在原本高产麦种改良得来的。
梁伯卿捋着胡子眉头紧蹙。
王瑛见他这副模样有些忐忑道:“可是……有什么不妥之处?”
“你能写一份具体的培育过程吗?”
“当然可以。”这可是王瑛的毕业课题,光论文就写了三十多页,可惜前世没用上就穿过来了。
“把你育种的过程写下来,这麦种也给我留十斤!”
“是。”
此时王瑛还不知道,自己将小麦的产量翻倍意味着什么。
粱伯卿有一个同窗在朝中任大司农,之前在京都聊天时曾听他提起过,部下少司农是平民出身,因善培良种,被朝廷提拔封了六品农事官。
王家小郎说的如果是真的,那他这本事怕是比那人还要强许多。借此求个恩典,陈青岩这科举怕是不用等许多年才能平反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