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6(1 / 2)

加入书签

孝帝当然会命人监看整个流程,否则怎会晓得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天意。

帝王的信任大概就是那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然而当年,百日后的燃珠,竟是九皇子楚权和十六皇子楚豫的本命灯都出现了紫气绕烛之象。

虽说楚豫的那盏灯,紫气微弱不显,但也的的确确是生出了紫气的。

这个结果,让元慧内心十分复杂,因为在此之前,他的观测,也是这般。

没错,楚权和楚豫,皆是帝星。

这并非简单的二选一,择定帝王的不是他,而是天命。

天命玄之又玄,自有因果业力,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都只是人自己加注的评判,而人的评判是那么复杂多变,充满主观意愿。

天可不会这般评判,万般事物在祂看来即生即灭,却又亘古常驻,没有善恶好坏之分。所谓天道的规则,亦只是各界自有的法则,谁都管不了,谁都不想退,那便放给天道做主了。然而天道才懒得掺和这种麻烦,祂不过是让万物依业力自行轮转,争夺什么、便会失去什么,放弃一端、自会得到另

一端,释放何种业力、便会回报何种业力……

所以人也好,万物生灵也好,评判善恶终究是狭隘着相,以及难以释怀的执念。

就像当初元谦选择辅佐武烈帝时,并非没有考虑到事情会有演化成今日地步的可能性,然而千万种可能性,千万种结局,便有千万种评判,又该如何定义好坏善恶呢?所以元谦亦只是顺应当时的天命感召而已。

元慧能大致推演出楚权和楚豫的种种发展,但无论哪一种,楚豫是另一颗帝星,是眼下无法逃避的事实。

老和尚思量再三,没有透露自己推演的结果,他不想因此影响君主的判断,于是便将两人灯盏的事原原本本告知予孝帝。

孝帝虽诧异,但平静接受了这一结果,在他心中,原本属意的储君便是九皇子楚权,至于楚豫的意外,他只当作是这兄弟二人一母同胞的影响,毕竟从灯盏的紫气强弱也看得出,楚权才是更合天意的人选。

很快,九皇子楚权被立为太子,举国欢庆。

自此后,元慧对两位皇子的事便多了份关注,随时观测二人的运泽流转之相,也许这一切,冥冥中都是有着牵引的。

当楚权召他入宫,询问他是否有办法保住苻氏腹中的孩子时,元慧观到了楚权的命星波动。

他知道,南楚的帝星轮转取决于他接下来的选择。

早已做好决定的元慧,选择了与原本命轨相悖的道路,只不过他并未欺骗君主,而是将帝运之事如实地告知。

天子闻之震惊不已,若指望他完全相信这些玄乎离奇的天命言论,委实有些牵强,毕竟就算他寄希望于元慧能够救苻氏和孩子,顶多认为对方有什么巫医之法、失传的绝技之类的。

但楚权也是了解元慧的,这老和尚从不是空言虚语之辈,且这是自己保住孩儿,救下爱妻的唯一机会,先不管这换命一说的真伪,只问自己是否愿意付出换命的代价。

并不用犹豫,他便能得出肯定的答案。没错,身为君王,南楚是他的责任,他要尽所能地保护他的子民,海晏河清,国泰民安,是每位君王的毕生所期,然而为夫为父,守家亦是责任,家不安何以安国?若天命真的让他舍弃权力地位,能换回至亲骨肉,又有何不可?

只是……

楚权:“寺主如今选择陪孤一同冒这逆天改命之险,所求为何?”

元慧正视而答:“老衲所求,不过出世修行,望圣上莫要赶尽杀绝,为众僧留一片栖身之地…百姓需要的,终究是太平盛世,而不是能免其徭役的国教。”

楚权自然猜得到元慧的条件。

因为玉峰寺一案,灭佛的势头再次迅猛归来,这一回却是牢牢握住了主动权,誓要彻底铲除佛教在南楚的根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